劇本寫作起爭議
1957年,曾親歷孟良崮戰役的軍旅作家吳強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用紀實與合理虛構相結合的筆法創作了長篇小說《紅日》。這部作品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的故事。小說一出版便受到了廣大讀者,尤其是部隊官兵的喜愛。1960年初,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決定將《紅日》搬上銀幕,并成立了由湯曉丹、湯化達、沈錫元、瞿白音組成的影片創作小組。為了保證拍攝進度和影片質量,創作小組專門成立了五個攝制組,各拍一段,這在我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由于小說《紅日》中的我軍高級將領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其原型,這為創作小組進一步了解當時戰爭情況提供了方便。他們首先采訪了片中副軍長原型、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皮定均平時很喜愛讀《紅日》,對其中的主題和人物都非常熟悉。他對大家說:“改編《紅日》一定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紅線貫穿到底。《紅日》中的幾次戰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戰役的勝利歸根到底是戰略思想的勝利。”在談到劇中人物時,他說:“軍長沈振新是以二十四軍軍長王必成為原型,但是更像葉飛……”皮定均還再三強調,在片中一定要表現好軍民關系,他說:“陳毅副總理說過,六十萬敵軍是山東老百姓用小車把他們推垮的,你們一定要表現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