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景底之蛙 于 2019-12-12 10:39 編輯
株洲 “清水塘"轉型需添加新鮮“血液” 文 /劉杰
來深圳特區工作近4個年頭了,公司所處地寶安沙井曾被同事戲稱為株洲八十年代的清水塘。那星羅棋布、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廠房與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的人流景象相映襯。
沙井這個不到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29個街道辦事處,人口131萬,其中戶籍人口僅3.3萬,近兩千家企業,其中“三來一補"企業317家、三資企業7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產值757億元,“兩稅"年收入44億。株洲清水塘地區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5.7萬,曾聚集國家一五期間眾多的有色、化工企業。曾幾何時,清水塘地區的經濟總量占株洲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然后江河日下,近幾年在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下,大多重冶重化等污染企業面臨限期搬遷和退出。目前清水塘地區151家規模以上企業絕大部分已關停退出,暫未關停的株冶等企業也將在今年12月31日前關停退出。
上世紀 90年代初期,在人大代表的呼吁聲中,日本搶占東北時期建造的老牌企業沈陽冶煉廠因污染問題成了我國有色行業第一家關停的骨干企業。在隨后的20多年時間里,失去了工業支撐,曾經號稱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沈陽元氣大傷,GDP在省會城市里一直排名比較靠后,有的年份甚至岀現負增長,這幾年隨著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沈陽的產業結構、經濟轉型才略有起色,但與經濟發達地區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深圳作為創新型城市,早幾年同樣面臨企業轉型升級的問題,在許ZH任巿長期間,曾布局將深圳打造成科技創新和國際金融中心,沙井曾一度被規劃為商業中心和商居地。產業的退出勢必造成城市產業的"空心化",沒有實體產業支撐的經濟,如同海市蜃樓,虛無縹緲,不可避免會重復出現香港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權衡利弊,在我國實體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深圳市領導近幾年來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把沙井重新定位為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不一昧的縮減實體企業,而是有壓有保、有進有退,讓企業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最近網上公布了今年前3季度各地GDP的增速指標,深圳以13%的增速繼續引跑全國,株洲市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GDP總量在湖南省已退據第四位。我無意貶低株洲經濟,株洲市近年來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車、生物醫藥食品等方面都有大的發展和長足進展。但清水塘地區眾多企業退出后GDP的失“血”對株洲短期內GDP的影響也是客觀存在的。如何通過添加新鮮“血液”補充,是個大課題。
近期去了趟福建漳州,這個離廈門約30公里的臺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招商引資吸引了大量臺商回鄉投資辦廠,助推了漳州經濟的發展。在2016年引暴的樓市漲價潮中,漳州的房價受廈門高房價的輻射作用,走出了一輪單邊上漲的行情。然后江河日下,在國家調控房地產政策的背景下,漳州房價步廈門后塵,率先調整,目前跌幅普遍在15%至20%左右。附近縱橫交錯道路旁高樓林立的樓盤售樓處,除少數售樓員外很難見到顧客。株洲的工業規模和房地產開發現狀等市情與漳州很相似,房地產開發占GDP的比重略顯偏高。筆者無意“看空”株洲的樓市,在目前國家調控房地產,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雙重疊加政策下,一昧靠房地產支撐本地經濟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已不現實。
我們期待轉型升級后發生"鳳凰涅槃"變化的清水塘地區引入戰略新興產業這一新鮮血液后浴火重生,重放異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