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6-11-29 20:17 編輯
有愧于姑塘這片熱土 ——《憶海掠影(之八)》
作者:劉臧壽
一九六九年調姑塘中學任教。第一屆16名學生。“復課鬧革命”后,雖有“白卷英雄”、“小學生日記”以及"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影響,但這里的孩子純樸上進,學生家長重視讀書,我們的教學時間基本能保證,所以這16名學生升入高中后,很受高中老師的青睞。后來批判“智育回潮”時,雖我們受到了批判,但內心是充實而愉悅的。這屆學生雖學不逢時,但后來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了貢獻,如萬國興、趙向明、查浩生等,還有幾位同學在“反越自衛戰”中表現相當出色,如汪的宗、何火明等,品學兼優的葉奇華同學是在部隊執行任務時發生意外而造成精神失常的。今年九月份,我與奇華高中同學汪長春、查浩生去看望他時,他很快地認出了我們一一據他白發蒼蒼的老母親說,在當地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奇華已慢慢恢復了記憶。.
在姑中任教的九年中,我常被抽去參加公社革委會辦的各種內容的學習班,參與出"學習簡報”的文字工作。當時是黑白不分、真假難辨,自己曾被批得迷惘而不辨東西,而今天又參與批判別人,且與我素昧平生。現在想起來,真是覺得滑稽。人,為什么會被調撥得如此心甘情愿呢?
“文革″末期,我又被抽去參加泊湖上漁民學習班的工作。姑塘公社緊靠泊湖。多年前從山東微山湖來的劉史兩家既是兒女親家,又因捕魚產生矛盾;而本地也有不少百姓,農忙務農,農閑捕魚,也是問題多多。辦學習班的目的是解決湖上捕魚的矛盾並落實漁民陸上定居措施,以杜絕外地的“階級敵人”流竄于諾大的泊湖上。我在船上生活了的兩周一一白天上船,晚上回校。所以對他們的生活是了解的。他們生活清貧,以魚換取糧食。當時一切憑票供應,故生活用品的匱乏是不言而喻的。他們做的魚特別鮮美。現在我都要求妻按他們的做法做魚。魚剖好洗凈后,放入砂鍋內煮,不放鹽油。吃時,魚刺會被整塊地抽掉。這種做法做出的魚,肉細而軟,湯鮮而濃。漁民為應付地方官貪小便宜,將能賣好價的魚色和大魚,用網網住,用繩系好置于湖中。因為地方官常常“關心”上船看看,見到好魚色或大點的魚,丟下幾個錢表表意思,便提了魚揚長而去。劉史兩家都是山東人,豪爽義氣,大概是常年吃魚的原因,男的都長得高大帥氣,女的都長得俊俏有靈氣。劉家有個小女,年方二八,長得像剛剛出水的蓮蕾,玉立亭亭,沐水靈靈;一雙黑亮大而圓的眼睛,似乎時刻都在放電,兩只長辮,一只拖在腦后,一只落在那若隱若現,惹人眼球的胸脯上;看到生人時,兩手握著辮梢,低垂著頭,那俏麗,那靦腆,是羞答?是情濃濃?讓你撲朔迷離,讓你神思遐想!但,你決不會有褻瀆的邪念,因為立在你面前的是一位天真、純凈、圣潔的天使。你只要看到她那雙清澈如秋水,明亮似圓月的天真無邪,而又充滿著智慧,似乎能看透你心靈深處的大眼睛時,你的心靈也就會純凈而高尚起來。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就為她的美驚呆了!但馬上有一種,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感覺。一一兩個星期的學習班結束后,我與漁民也結下了友誼。兩年后,他們陸上定居時,我還專程去恭賀了。
姑塘中學工作的九年,是我年齡的黃金階段,但"英雄"無用武之地。姑塘人民熱情好客,重教尊師,但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全身心地為他們的孩孑傳授知識。九年,整整九年,沒有為姑塘人民培養出一個真正的大學生,這是我引為遺憾和永遠內疚的。
下面是我一九七七年調離姑中的一則以“慚"為題的日記:姑中九年多慚顏,有負重托疚意添。春風無情桃李瘦,霜雨常襲韻不全。 清與濁,是與非,悠悠往事去如煙。南山若許我重壽,當赴熱土續前賢。
丙申孟冬一日于壽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