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莊重 于 2019-11-23 19:13 編輯
題圖.jpg (18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2016-9-17 15:01 上傳
如果這也算是一段經歷的話,我倒是很愿意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
那是1992年的4月,反正我那時還在宣傳部工作。工廠下屬有個勞動服務公司,當時生產了一種新產品氯化鋅,由于是新產品,沒有品牌,銷路不是怎么好。 記得當時這個公司的通訊員叫章國良,他見我在報社工作,懇請我想想辦法,我說,那最多是我在報紙上給你多宣傳宣傳啰,但是,企業報畢竟發行量小,要擴大產品的影響還得另辟蹊徑。 我們行業有一份全國性的報紙叫《中國有色金屬報》,勞動服務公司領導請求宣傳部門能否為他們產品做做宣傳,在《中國有色金屬報》上發些文章。當時,我記得氯化鋅產品確實榮獲了各種獎勵,而且還銷往東南亞各國,并得到用戶好評,質量也相當不錯,可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銷路還是打不開。 工廠電視臺為氯化鋅產品拍了一個宣傳片,在廠內也播放了幾次,看到拍的那個片子,勞動服務公司領導突發奇想,想把它送到中央電視臺去播發,擴大影響,而且也找到了我們。 宣傳部門李部長有一個朋友在央視《經濟半小時》當記者,部長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要我和章國良一起去北京,直接找劉曉萍(就是上面講到的那個央視記者,李部長的朋友),求她想想辦法。 我當時好矛盾的,一個小小的勞動服務公司,生產的一個小小的產品,開口就要上央視,談何容易啊!但既是組織安排,加上勞動服務領導殷殷期待,不好負了人家的一腔期望,于是我們領命去了北京! 當時我們工廠在北京有個接待站,我們來到北京后,就在接待站給劉曉萍打電話,幾次都沒有接通,廠里邊也幾次來電話詢問,我都有些急了。 又是一個周一的早上,剛剛8點半,我又撥通了劉曉萍辦公室電話,這回居然有人接聽了。 “你好,請問劉曉萍劉記者在嗎?”我操作長沙塑料普通話客氣地問。 “哦,在啊,我就是,你是哪位?”接電話的正是我們要找的劉曉萍。 “呵呵,劉記者啊,我們是湖南來的,我們宣傳部李××部長給你帶來一封信,要我們捎給你,又不知道你有不有時間?”我連忙說明來意。 “這樣啊,老鄉來啦,歡迎歡迎……”劉曉萍是湖南邵陽人,到北京了,我們當然都是老鄉了。 “這樣吧,明天下午三點,你們坐地鐵在軍博下,我在地鐵口等你們,我手拿一本《讀者文摘》,我們就在那碰面。”到底是記者,劉曉萍一下就安排好了我們的接頭方式和地點,我高興地應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