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這樣下著雨難眠的午夜,我是不敢寫故鄉的,與“老家”、“家鄉”這些字眼不同,“故鄉”似乎帶著一絲哀愁,仿佛是為了紀念一些已經消逝了的懷念。
我的故鄉太湖縣徐橋鎮,始建于清咸豐年間,距今已一百五十余年,泊湖流入浩浩蕩蕩的長江,徐橋貼著宿松與望江,水陸交通便利,商賈貿易發達,泊湖里的銀魚遠近聞名,仔豬交易更是讓望江人絡繹不絕,所以徐橋俗稱“小上?!?。民風淳樸,歷史悠久,丘陵地帶,小山包、水塘、河流、水庫、村落、鎮上,幾十個村子,五六萬人口,不斷在發展,一直在進步,與小時候相比,變化很大了。
對于一個鎮而言,鎮上是最繁華的地方,徐橋當然也不例外,這里是全鎮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對于我們這些村里人來說,其實是很羨慕住在街上的人的,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好笑,但是確實是這樣,尤其是小時候,能去趟徐橋街上已經是一個莫大的榮耀了,我第一次去徐橋街上,是跟隨著爸媽賣豬兒(小豬)的板車一起的,十華里左右的路程,對于年幼的我簡直就像西天取經,仔豬交易市場里熱火朝天,賣完豬兒我讓我爸給我買一副乒乓球拍,欣然應允,還給我買了個燒餅,我很快就吃完了,他問我你怎么不給你哥留點。現在還能記得,那燒餅真好吃。
如今再去徐橋街上,早已沒了當初的感覺,這不僅是因為出門在外多年,走南闖北見過的世面多了不把故鄉放在眼里,而是映入眼簾的已經不是那個故鄉了。青石板街依稀還在,只是邊上糊了水泥,小學時候同學開玩笑說身上沒有一百塊錢(那時是巨款)別想進去的徐橋賓館,如今已經破舊不堪,街上賣的那些衣服,依然充滿徐橋特色,只是由當年的新奇到了現在的覺得老土,各式各樣現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超市、專賣店也搞得有模有樣,不甚寬闊的街道上小汽車越來越多,沒有紅綠燈,喇叭聲不絕于耳。這讓我想起來我小學時寫過的一篇關于徐橋街上的作文,大概是由于文筆還可以,被老師當做范文在班上讀,他讀到“路上有自行車、摩托車,但是更多的是小轎車”這一句時,停了一下說,這個地方有點夸張哈,因為那個時候最多的其實是自行車,小轎車屬于鳳毛麟角,現在想來,那篇作文不是記敘文,應該屬于小說的范疇。對于一個兒童,是不吝用任何美好的詞匯來形容自己的故鄉的,就好像我寫香茗山的作文,更是極盡夸張之能事,好像這座海拔400多米的小山已經是天下第一奇峰了。
如今的徐橋老街就像一個遲暮的老人,昔日容顏已改,過往風光不再,風燭殘年里想了此余生,這樣想來似乎太過悲涼,那就把老街比作一個在外打工而改變了的年輕人吧!沒有了鄉下人的穿著打扮,留著帥氣潮流的發型,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徐橋的氣息,但是只要一開口,那個鄉音永遠也改變不了,就像那老街上的青石板路,你沒辦法用挖掘機全部鏟掉,只能在邊上糊水泥,外在的東西可以改變,但是血液里、骨子里的呢?
想起賈平凹說,他離開家鄉去城市的時候對自己說,我要扒了這身農民的皮,到了城市成了作家功成名就,他才發現,自己永遠是個農民,這就像烏雞的烏,是烏到了骨子里。
xuq.png (477.61 KB, 下載次數: 2)
下載附件
b斑駁破舊的百貨商店
2016-7-8 09:12 上傳
xuqiao.png (497.13 KB, 下載次數: 3)
下載附件
古老的青石板街
2016-7-8 09:13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