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三级网站-免费的色网站-免费番茄社区性色大片-免费高清特级毛片-98色花堂永久地址国产精品-999国产精品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散文] 青蔥歲月,鄉(xiāng)村歷練

  [復制鏈接]
跳轉(zhuǎn)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查看13392 | 回復48 | 2019-11-14 17:58: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20-1-9 19:43 編輯

青蔥歲月,鄉(xiāng)村歷練
文/葉幸榮

   “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激昂口號,伴隨著1968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巨大波濤,席卷著全國大中小城鎮(zhèn)無數(shù)居民下放農(nóng)村,我家也裹挾其中。

     是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是我家從徐橋鎮(zhèn)正式搬居農(nóng)村的日子,那年我14歲。

     那是只有近20戶人家的村落。但在當年,這是一個地理位置座落得非常不錯的小村子。

   整個村莊坐東朝西,排列有序。東邊和南邊是山,兩山中間有一條很寬很長的山?jīng)_,直往山?jīng)_走,里面有重迭的山。在東南角有一座山叫塔頂,翻過塔嶺就是外鄉(xiāng)姑塘。塔嶺腳下開挖渠道修了一座橋,無正式命名,大家都稱它“塔嶺橋”。

     東邊的山,叫“茅山”,南邊的山,名“草爾包”。形象的山名,因它是一個圓圓的草垛型。草爾包山背后又延伸著連綿起伏的山,好像永遠望不到盡頭。

     村前,面臨東湖河,離古鎮(zhèn)約三公里。無論站在村子里的哪個角落,朝西北角極目望去,白天可收視古鎮(zhèn)的粉墻黛瓦,晚上可遠觀古鎮(zhèn)的燈火通明。依山傍水,靜里有鬧,鬧中取靜。山郁,水盈,樹茂,柴豐。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年代這個村莊享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集體耕作年代富足殷實的生活保障,使之遠近聞名,令人羨慕!

    這就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袁嘎屋。(當年的徐橋公社橋東大隊袁屋生產(chǎn)小隊)

     在這民風淳樸,被青山綠水環(huán)繞的小村子里,我整整呆了7年。由此一段情結(jié)永遠凝結(jié)在第二故鄉(xiāng)。來南國后每次回家鄉(xiāng)我都要去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探行我青蔥歲月的蹤跡和熟悉的田園風景。

     68年的農(nóng)歷臘月,北風呼嘯,一場大雪鋪天蓋地。雪下的特別大,時間又長,天氣很冷,積雪齊我膝下,除父親外我們?nèi)移呖谌蓑v挪到了陌生的村落,這是我人生的拐點,一切將重新開始。

     至正月后,天氣才慢慢的有所好轉(zhuǎn)。終于放晴了,一線溫暖的陽光掃去久駐的陰霾。在陰冷的早春季節(jié)袁屋就涌動著春潮。一大早村里女孩子們就喧鬧起來了,她們一個個精神抖擻,用掃扒背上竹柴婁帶上斫柴的茅刀,去屋背后的山腳下或東邊與南邊的山?jīng)_,或是草爾包山背后的山上摟柴。我也興致勃勃背上母親早就為我準備的這三樣工具混在村里的女孩中間。因年齡相仿,嘰嘰喳喳,特別熱鬧,我只覺得新鮮、好玩,不幾天與姐妹們混熟了并打成一片。

    袁屋背后是茅山,它正面朝陽且能蓄水,山水滋潤,茅柴豐茂。山上也有稀疏的松樹,茅柴形如小麥,只是頭上沒有小麥的那個穗。麥桿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茅柴桿呈褐紅色。如茅柴在生長期有充足的雨水的話,它的桿是油滑的,看起來賞心悅目。在風調(diào)雨順的年成,茅山上可以說是風吹柴低見牛羊。茂密豐厚,像鋪上了一層褐紅色的毛毯,微風吹拂像大海的波濤起起伏伏,令人神往!

     說它是茅柴,但它的桿很硬,很結(jié)。燃燒的時間較長,這個茅柴村民大都不會自家用,基本上都是挑到古鎮(zhèn)去賣。一捆一捆的有頭有尾,非常耐看。要是走親戚挑上一擔茅柴,親戚家比你帶給他什么都高興。經(jīng)常買它的古鎮(zhèn)居民知道它的實用,喜歡買這種茅柴,價格還不貴。所以這個茅柴挑到街上去賣非常受歡迎。

    草爾包山也長滿茅柴,但此山的茅柴要比茅山的次一些。茅山、草爾包山屬禁山,除了每年農(nóng)歷九月后開山一次劃分給每一戶外,其它的時間全是封山。茅山還有一大特色,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紅,一叢叢,一簇簇,紅花綠葉,鮮艷欲滴。真是:何須名苑看春風,滿山山花不負儂。茅山日日眾人望,綠水如藍映山紅。這個時候的美景將袁家屋襯托得分外妖嬈!

   茅山、草爾包山的松樹每兩三年砍一次杈。這個時間村里就安排將兩山茅柴全部斫光,順帶砍一次松樹杈。分柴到戶,對于村民來說就是一次現(xiàn)金的納入。他們會把這種好柴挑到古鎮(zhèn)去賣,能賣個好價錢。因松樹杈又與茅柴不同,茅柴適合平常燒飯炒菜。松樹杈它比茅柴的火力更旺燃燒的時間更長,而熄火后,它的余熱能起到讓食物更深層的入味和糯軟,適合過年蒸粑、熬糖、打豆腐用。為保證村民的現(xiàn)金收入每年都有一定的保障,茅山上的松樹杈和草爾包山的松樹杈會岔開年份砍。所以在當年,袁屋的生活水平整體都不錯。

    談到林豐。主要是屋場四周及山上山下只要是空曠的地方就有松樹。俗話說飛籽成林,的確不虛!隊里每年都要從一些茂密的松樹叢中整棵的砍掉一些大的,粗的松樹。這樣整棵砍下的松樹,村民會剔去它的杈,將主桿上的皮刮了,放置通風處空架起來,兩年后這些風干的松樹就可以用來做小型家具,非常耐用。

    松樹的葉子一年四季都是青的,在雨天雪后更是碧綠,潔凈。象袁屋,好茅柴、松樹杈都是要用來換錢的。所以在不開工的情況下,女孩子們基本上都把時間投入到摟柴中去。每戶的女性基本上都摟柴,摟柴對于她們來說輕而易舉,但對我來說卻不容易,在我眼里那些所謂開放的山也沒有豎幾根柴。她們東一下西一下,七割八割馬上就結(jié)結(jié)實實的一簍柴。

    剛開始時,要不我的左手抓柴抓不住,要不拿刀的右手去割柴時沒有技巧,刀從柴背上飄過去了。我有時就站著看她們是怎樣的將柴簍弄滿了,還弄得那么結(jié)實。等到回家時我的柴簍空空。姐妹們又一人割兩把放在我柴簍里,這樣我簍里的柴雖沒有她們的結(jié)實,但也可以回家向母親交差了。

    我不會摟柴,但我家缺柴呀!剛?cè)r我家搬了不少柴去袁屋了。那是在六八年上半年,我跟我舅舅屋里人一起去山里砍的。從正月后至端午節(jié)后這段時間我摟的柴只能說是摟一點算一點,主要還是燒搬來的那些柴。眼見那些柴火快要見底了,我的心里好急喲!怎么辦呢?有一天我去自家的自留地,經(jīng)過南邊菜地中間有一口不大的塘時,看到塘的周圍長著很深很茂密的油草。在袁屋,因她們隨地都可以割滿一簍柴,可能從來也沒有人注意這個油草。更不會下水至胯下去割油草。(因油草五分之三是長在水里)只有水深水肥才能長出又茂密又深的油草。

    翌日,天剛麻麻亮就起床,拿把鐮刀沿著塘壩邊下去。那時我雖是個女孩子,但初生牛犢不怕虎!清晨的田野四處無人,我絲毫不怯,下去才知道這口塘雖不大,但很深。挨塘壩邊全是用石頭壘的。我緊挨塘壩邊站在石頭上,那水齊我腰下,我就俯下身用鐮刀在水里撈油草。鐮刀我會用,鐮刀不象茅刀,鐮刀有鋸齒,茅刀口是平的。但我俯下身去撈油草時,我的嘴就碰著水面,必須將嘴抿著閉住呼吸,才能好操作。水下的油草很深,但我只能割下手伸到水里,水面上的嘴和鼻子不吸到水為標準的長度。我割一大把,直起身,呼吸一下,往前挪一步,將包塘壩割滿圈了,此時才有人來菜地里干活。一婦女見我獨自在塘里割草大吃一驚,說你這伢膽真大,掉進塘里淹死都沒人曉得。我呵呵大笑著回應(yīng)她!

    時正夏日,太陽很大。油草桿是實的,很容易干,放在我家屋后空場曬。第二天下午,母親和我將油草一共捆了十六大捆(因油草曬干了很軟,好捆)油草比茅柴更好燒,因油草節(jié)多,燒的噼噼啪啪,火力大而猛。這十六大捆油草可是讓我家快見底的柴堆得到了接濟。

    在不出工的情況下,袁屋的女孩子經(jīng)常就不約而同地去摟柴,我們年齡相仿的十幾個女孩子一到塔嶺橋,大家就會自然而然的把肩上的柴婁缷下來圍坐在一起,玩迪子游戲。這種游戲非常簡單,但卻是我喜歡的。現(xiàn)在年近古稀回憶起來還止不住的亢奮,沉浸在游戲的愉悅中。

   游戲的工具就是五粒石子。先把五粒石子撒在地面上,撿起一粒往上拋,在上拋的這粒石子沒落下之前,手要快速抓起地面上的一粒石子,再接住往上拋的那粒石子。就這樣反復至地面上的四粒石子全抓起來。再將五粒石子又重新撒在地面上,撿起一粒石子往上拋,也是趁那粒石子沒落下之前,手快速去抓起地面上的那四粒石子,再接住往上拋的那粒石子。這就是一把(也是一局)輪流轉(zhuǎn)。如在一局中,在每一次沒有接住往上拋的那粒石子或是沒有抓起地面上的石子,那你就得出局,讓給別人。雖然干活辛苦,但我們從中尋覓到快樂,處于無聊歲月的我就是這樣打發(fā)著悠悠流逝的時光。

     到農(nóng)歷二月,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天氣晴朗有幾日,麥地里的土表層有干裂縫,隊里就開工鋤草,一人三行麥路。人站中間,鋤頭伸長帶鋤兩邊。左手在前,就伸鋤鋤左手那一行,右手在前就伸鋤鋤右手這一行。麥路是直的,只要把中間的土鋤松就行。這是個眼睛漆亮的活,只是手握鋤頭換方向時需要技巧,我也能動作嫻熟地掌握。

     此時的農(nóng)活不多,鋤鋤麥草,拔拔田里的蘿卜。拔蘿卜按斤記工分,再按人口分。蘿卜每天拔多少全部分完。農(nóng)民辛苦就辛苦在這。特別是村婦,分來這樣一大堆蘿卜,要把它分類出來,葉子老的給豬吃,嫩一點的砧糟,蘿卜不好的也給豬吃,好的切絲曬干水份后用大盆裝一些,撒上鹽,用雙手使勁揉,自至鹽滲透到半干的蘿卜絲里面,再拌一些紅綠辣椒絲,裝進壇里一星期后就是一碗好咸菜。如講究的人家在拌辣椒絲時撒些黑芝麻做點綴,那這碗咸菜就色味俱佳,別有風味。

     轉(zhuǎn)眼間是農(nóng)歷陽春三月,放眼望去農(nóng)田里紅藍花草子蓬蓬松松,嬌艷欲滴,似萬種風情吸人眼眸,此情景昭示著農(nóng)忙開始了。

    首先是削田里的草子,也就是把近半人深的草子用一種常柄鐮削,把它削倒犁耕田時不纏到犁尖就行。農(nóng)活叫做漚草子藤。草子是在秋收后把田犁耙一遍,看每塊田的大小和形狀,隨圓就方,攏成約九十公分寬的田塊,再撒上草子種,等來年開春就將長至半人高的草子削倒做稻田里的肥料。在削前,隊里會讓全村人去掐草子淼,

    草子淼炒起來很好吃,甜絲絲的,色澤又好看,綠綠的。但這個削草子是個技術(shù)活,袁屋的媳婦,姑娘們站在哪里哪里就一片倒。而我手握長柄鐮削過去,鐮刀是從草子淼上飄過去。哎呀!那時年齡也不大,這些農(nóng)活以前不但沒做過,也沒見過。也不可能有人手把手的教你,只有看她們怎么做,學著她們的樣子跟在后面拖。

    三四月間農(nóng)村是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家因年初到鄉(xiāng)下帶去的余糧所剩無幾。因戶口轉(zhuǎn)農(nóng)村,供應(yīng)糧油取消。村里是秋后將一年的糧食全部分到戶,也無余糧借助。缺糧迫在眉睫,家里幾乎沒米下鍋。象我整天出工,正屬成長期,肚子里的油水又少,飯量見著長。古話說,上屋搬到下屋要吃三擔谷。何況我家搬六里地,好在父親在徐橋食品站工作,有點關(guān)系找人買稗子,稗子買回家,揀去它里面的石子,再用水洗,稗子要用燒幾(竹編的撈飯用的)洗,用個大盆裝大半盆水,燒幾里裝些稗子放在盆中,手在燒幾里把稗子攪來攪去,撈去水面上的空殼和雜葉。用燒幾洗的實用是,稗子里的細沙會從燒幾里的直縫漏下去,這樣再用清水清兩遍就行了。然后曬干,再用石磨研細。

    在69、70年這兩年我是把一生的磨都推完了。白天我在廣闊天地里汗流浹背,我的同學們坐在教室里鑄造自己,晚上我推動磨杠磨著稗子,2255個日日夜夜,磨逝了我的少年青春時光。想想自己的境況,有時候晚上暗自神傷!但又有什么辦法,我只能順勢而為入鄉(xiāng)隨俗,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過日子。再想想我身邊的姐妹有許多的人甚至一天書未讀也不是一樣的每天勞累,我為什么過不下去呢?反躬自問,我的心也就釋懷了。

     就這樣一日三餐,每頓除了奶奶吃在灶里用瓦罐煨的一點飯,我們都是吃稗子粑。用農(nóng)村里的那個大鍋,煮一鍋自家種的瓜菜,周圍每頓照例一圈稗子粑。稗子的食質(zhì)它是適合做飼料及釀酒,只有在荒年糧食不夠吃時,人們才會用它來抵肚子。所以在和稗子粑時一定得和稀一些。這樣吃下去就不會覺得胃的實沉。和得稀的稗子粑,貼在被大火燒得通紅的鐵鍋邊,急速下滑與凝固時稗子粑形成了一個尾巴在上,這樣的粑叫拖米冒粑。一看到這種粑,就知道它是用來填肚子的,因它不講究形狀。從69年農(nóng)歷三月至五月底,我家頓頓稗子粑。我們是飯碗里盛一碗菜,手上拿著稗子粑,一口菜,一口粑。現(xiàn)在回憶起來,那時候的那些瓜菜倒是挺好吃的。

     由于父親在食品站工作,也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常買些豬花油回來,我們吃的這些瓜菜,母親都是用豬油炒的。再者母親廚藝不錯,每頓的瓜菜里面,都會撒些切的較短的韭菜、蔥之類的香料。母親盡藝所為,將粗糧細做。有時父親如能買點碎米回家,母親就會將它揀洗干凈曬干,讓我磨成細粉,摻三分之一和在稗子粉里面將其發(fā)酵做發(fā)糕,有時做成三角形的蓋粑,這樣做時,母親就又會從專屬奶奶的糖罐里舀幾湯匙糖一起揉,發(fā)糕與拖米冒粑不一樣,發(fā)糕除了發(fā)酵時需要關(guān)注,發(fā)好了要單獨蒸,無法與瓜菜一鍋熟。這樣的話,母親就會花些時間,細心算計,她會用辣椒炒幾個雞蛋,炒幾個新鮮菜。會提前讓父親買點豬肝回來給我們做個豬肝湯,算是給我們打個牙祭。豬肝湯做好了,先給奶奶盛碗硬的,剩下的也真就是湯。但那時的豬肝湯,我現(xiàn)在回憶起來真是從嘴唇到胸腔鮮一條弄,會用下嘴唇舔上嘴唇,砸吧著嘴,咽下口水。

     削草子時就是春耕的開始。從這個時候就天天出工,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就做秧田,撒稻種。那時已是薄膜育秧。其他的社員就聽從生產(chǎn)隊長的安排。這個時候春耕生產(chǎn)真是熱火朝天,我走在鄉(xiāng)村的田埂小道上,沐浴著和煦的春陽,嗅著泥土的氣息,青草的味道和田埂小道兩邊星星點點,色彩各異小花的香味,精神特別亢奮!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在人們里心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農(nóng)民在田野里每個旮旯里播下了賴以生存的種子。一天之計在于晨。何為農(nóng)民?勤勞加艱辛!為了生存,在日復一日的晨熹剛露,有夫妻雙雙在自留地里干同樣的活,也有各做一行的。農(nóng)村的早晨與城市不同,城市的天色微明,只有環(huán)衛(wèi)工人的竹編掃帚聲劃破了黎明的寂靜。在農(nóng)村,老人早起放雞牽牛吃草,做著日復一日的事。其他人心里都各有安排明天早起要做什么事。

     農(nóng)村的清晨是沸騰的。初陽照耀著村莊,報曉公雞的一聲吶喊,倏忽間雞鴨鵝紛紛出籠快樂地撒歡,狗四處溜達,小鳥在樹上嘰嘰喳喳,哞哞的牛聲匯合演繹著鄉(xiāng)村浪漫交響晨曲。最具鄉(xiāng)村生活氣息的是,一日三餐從各家各戶煙囪裊裊升起的炊煙。至旭日東升,生產(chǎn)隊長幾聲長長的哨聲,拉開既宏亮又渾厚的嗓門,吩咐著整個生產(chǎn)隊里所有出工者分配何做何事及地點。只要聽到哨子聲,忙碌著自家事的農(nóng)民們會放下手中的活,靜靜的,認真的,聽完隊長的分配,拿起隨己一起帶著的農(nóng)具,沐浴著晨陽,陸續(xù)走向田間地頭。春意盎然的田野,步伐嬌健的農(nóng)民,渲染著農(nóng)家生活的色彩。

     想起袁屋當年的水,我年近古稀的心都感到滋潤。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旭日東升紅似火,常年塘水綠如藍。”沿著袁屋的山腳下有一條寬約四米的灌溉渠道,水的源頭來自澆灌整個太湖、宿松和望江縣的花涼亭水庫。渠道包著袁屋的山腳轉(zhuǎn),水再從塔嶺山腳下航道轉(zhuǎn)至南邊姑塘鄉(xiāng)、大石鄉(xiāng)。袁屋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但他的水儲存量卻很大,袁屋人口不多,塘卻不少。在村背后的東北角連有三口塘,它的結(jié)構(gòu)是階梯式的,最上面的塘名為“蔣嘎塘”它專用洗農(nóng)具什么的。中間的塘叫“檔塘”它是專屬飲用水。下面是“新塘”,專屬洗衣服什么的。村的南頭有小溪,也是洗衣服用。這三口塘及小溪常年活水,三口塘和小溪的水源頭都來自山腳下的渠道。但它們水的來去卻各不相干。

      在村子的南邊菜地中有一口不大的塘,但很深。也就是我割油草的那口塘,這口塘是方便澆菜地什么的。村子前面約半華里還有一口很大的塘,叫“代塘”即大的意思。這口塘是專門儲水灌溉稻田。水的源頭同樣來自山腳下的渠道。這口塘很大很深,既養(yǎng)藕又養(yǎng)魚。秋收后,就會堵住入水口。到冬季將塘底的余水全部放完,挖藕、抓魚。后將塘泥挑到田邊地頭做來年開春后的肥料。這是個一舉兩得的事,讓這個代塘增加了水的儲存量,又讓田地又有了農(nóng)家肥。在草爾包的山腳下還有一口范圍不算小的塘,名“破塘”這口塘可能用途不大,被村里棄之未用。

     我家剛?cè)サ念^幾年缺糧食,母親就繞著這個廢塘的內(nèi)壁種各樣瓜菜。在袁屋眾多的塘中,讓我記憶銘心的是蔣嘎塘,它比檔塘要高十幾米,塘壩很寬,夯的很結(jié)實。挨著蔣嘎塘那一邊塘壩上齊齊的栽了一排桐樹。當桐樹上擠擠的開著小白花時,我喜歡在朦朧的春雨中打著小洋傘(就是現(xiàn)在通用的黑布傘,因那時這種傘極少,都是用笨重的黃油布傘,故稱其洋傘)佇立在檔塘壩上,遠遠的仰望欣賞著蔣嘎塘壩上那一排桐樹上盛開的小白花,沉醉在潔白無瑕的桐花世界里。時至今日,我只須稍稍凝神,那花粉嫩欲滴的美景就在眼前,我依然陶醉!

     在炎炎夏日的中午,我喜歡坐在桐樹下,享受著樹蔭下的微風,品味著小時候父親教我吟誦的北宋學者明道先生偶成的精品佳作:“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我偷著學前賢,細心品味體會著詩人的意境。

     在忙忙碌碌中又一個節(jié)氣到了。插田開始了,那時我是個半大的孩子,可塑性強,拔秧、插田一學就會。我大大咧咧的還未脫去孩子的習性,褲腳卷得高高的,光腳丫在田里揉泥巴好興奮。挑秧苗把往田里拋,把這當做一種嬉戲。在拋秧把時我沒有技巧,總是弄得一身泥巴,連頭發(fā)上常有凝固的泥巴塊。

     在田埂上挑秧把是很累的活,一擔秧把連泥帶水真的很沉,肩上擔著七八十斤重的秧把,走在又窄又滑的田埂上,那真是一步一個腳印,每走一步必須將前邁的那只腳的五根指頭張得開開的穩(wěn)扒在田埂的泥土中,再邁第二只腳。當然,時間一長就自然而然的穩(wěn)妥行走。但走快了,時有跌倒。為什么農(nóng)村人的腳多數(shù)是大,寬,扁,形似蒲扇,而骨節(jié)突出,這都是在干各種農(nóng)活時長期用力所致。農(nóng)民理當?shù)玫阶鹁矗∥仪胺蚓?jīng)說過“你家姊妹五個,就你一人是拿鋤頭的,其他四個都是彈鋼琴的。” 因他(她)們個子高,手指長,脖子長,腿長。就我手指短,脖子短,腿短。究竟是胎生的,還是在成長期負荷超重所致?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我知道,對如他(她)們的高個子,長手指,長脖子,長腿及好身材我是羨慕不已。

      春天是多情的。一會晴,一會雨,因此就有了“春雨貴如油“ 、“春雨如菜籃” 、“春雨不當路”的諺語。晴朗的春日,陽光明媚。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春雨淅淅瀝瀝,雨絲如綿,偶或也有傾盆大雨及電閃雷鳴時候。但在這個季節(jié)不管什么天氣,生產(chǎn)隊都不會歇工的,季節(jié)不等人。下大雨時全村人出工都穿蓑衣戴斗笠。我第一次穿上蓑衣戴著斗笠時特別新奇,仿佛自己就是《紅色娘子軍》中的一員,感覺英姿颯爽,干活特別來勁。

     農(nóng)村四月無閑人。在春插的同時,還得鋤麥草,點棉花,種各種豆類。時至初夏,晴朗的天氣較多。出工的人遍布在田野地頭。

     我倒是覺得春末初夏。才是鄉(xiāng)村廣袤天地最浪漫的季節(jié)。春未走,夏未到。但夏的氣息卻是漫山遍野地撲來。我喜歡這種季節(jié)的交替,早起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夏很霸道,只要太陽升起兩丈高,夏會依伏著太陽將它火烈的性格毫無顧忌的展現(xiàn)給大地。初夏讓我步履輕盈,充滿快樂。

     袁屋的夏天,最讓我難忘的是晚飯后,整個村子里的人家都將涼床搬至到稻場盛涼。夏日的夜晚我享受著涼風,半醒半睡在涼床上,感覺特別愜意。涼爽的風將我白天的勞累疲倦都帶走了。有時睡在涼床上仰望著浩宇,清澈如水,亮晶晶的星星稀疏地遍布天空。此時此刻我們一群不安分的少男少女展開了一場特殊的行動。

    夏日夜晚逮青娃是我們的拿手好戲。在漆黑之夜大家?guī)е蛛娡踩ヌ镞呑角嗤?那時沒有保護青蛙的意識)。袁屋田里的青蛙又多又大又肥,很快就能逮到一小布袋。拿回去,大家齊動手,有人馬上淘米做飯,有人去附近的菜地里摘辣椒,有剝蔥洗生姜的,青蛙剖洗干凈,燒起大鍋;有人鍋上,有人鍋下,大火大鍋炒青蛙,馬上香噴噴的一盆辣椒炒青蛙上桌了,一人盛一大碗飯,又香又辣又咸,加之多人在一起吃,本來吃不下也吃得下,其樂無窮。

    夏天對農(nóng)民是眷顧的。雖然出工要頭頂烈日,但都是手上事,不象春耕那么忙,不象秋收那么累。夏季是農(nóng)作物的成長期,農(nóng)民屬于管理員,媷稻田的草,鋤棉花草,用勤勞的汗水一遍遍地打理著莊稼。

     記得69年鋤棉花草時,袁屋的年輕媳婦和姑娘們都戴草帽,只有我一人是用毛巾包頭,我就跟母親哼!也想買一頂草帽。那時是八毛錢一頂,母親不肯!我?guī)滋於疾桓吲d。后父親回來,母親告訴他,說我要買草帽,不給我買就鬧情緒。父親找著我,安慰著說,家里錢緊張,把他的枕巾給我包頭行不?我氣的用眼睛瞪著他!小時候我力爭要上學,沒有得到允許,現(xiàn)在為了一頂八毛錢的草帽也沒如意!(我家還沒有窮到那樣)哎,15歲正是叛逆期,那段時間心情糟糕透了,畢竟拗不過父母親啊!

     秧苗插在田里半個月后碧綠一片,隊里開工在稻田媷草,我覺得在所有的農(nóng)活中這個活最輕松。對我而言,有水戲,有泥揉,特別有趣。拿一根媷草棍,它是人站在稻田里的支撐點。只是朝上的那頭得有一根約十五公分圓橫檔,(圓的好拿)那就必須將那個圓橫檔確定了尺寸后,將中間打過凹,將木棍插進凹里。如用釘訂是簡單,但釘子會傷手。這個打凹也就是徐橋話“省頭”。既牢又不傷手。棍的長短根據(jù)每個人的身高而定。朝下的那頭稍稍削尖一點,方便有稻棵被泥塊壓著,就用這根媷草棍挑一下。還有一雙干稻草編織的腳后跟套,因前面的腳趾頭要在稻棵周圍轉(zhuǎn),只有光趾頭才會靈活。

     稻棵田里松土是平腳往前,腳跟套套在腳跟上是在田里松土時力度比光腳大。對我來說我喜歡這個農(nóng)活,因又是褲腳卷得高高的,光腳丫子在泥與水中揉來揉去。從我對玩的興趣來看,我懷疑我的智商,在孩提時代,我不會踢毽子,跳繩一般,只喜歡跳田、躲貓、迪子,喜歡逗小坑里的蝌蚪和看游魚。在未下放前,在徐橋街上的雨天,我會脫了鞋和襪子,兩只小手將褲腳往上拉,光著腳丫子去街上青石板的凹處腳抬得高高的用力踩水,踩得水珠四濺,我樂此不疲。

    媷草的時候,農(nóng)村一道景觀就是田里唱山歌。高手在民間,這是一句精辟得一竿子到底的話。唱山歌沒有固定的歌詞,男女即興而唱,有對唱,有調(diào)侃。我算是見識了什么叫反應(yīng)快,什么叫喉嚨里滾啵。那些農(nóng)婦,都不知道學校門往哪邊開,她們對那個即興唱,調(diào)侃唱,對答如流。在那個唱詞發(fā)音音調(diào)的高低和轉(zhuǎn)彎時喉嚨里滾啵過渡的恰到好處。他(她)們是耳朵聽著,嘴里唱著,腳下還沒有耽誤媷草。現(xiàn)在回憶起來真是可惜了這些人才。

     村里稻場邊上有個小桃園,有近二十株桃樹。陽春三月,桃花盛開,我不曾忘那小桃園絢麗怒放像朝霞燦爛的那個艷,那個美,它深深的烙在我的記憶中。

     慢慢地桃花孕育了果兒,人們?yōu)楣麅喝∶∶摇Km小,但味兒卻是極佳,甜中帶酸。夏日,有走桃園路過的可隨手摘,站著吃或坐下吃,邊享受夏日的微風,邊品嘗著甜酸咪咪的小毛桃,吃的人會瞇起雙眼,嘴里說著味道不錯哇,貌似對主人的夸獎。走時還不忘順手帶幾個回家給老人調(diào)節(jié)一下味口。這些桃樹是一農(nóng)戶家栽的,不管熟人生客可以隨便摘,敞開吃,這就是鄉(xiāng)情。

    秋天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是詩境。秋天是收獲的日子,有糧滿倉的喜悅。有誰知道秋收對于農(nóng)民來說,要付出多少艱辛呢?首先是割稻子,那時沒有收割機,我第一年用鐮刀沒有技巧,第一次下田時將鐮刀往指頭上割,那一下好厲害喲!左手的無名指割開了四分之一,長至無名指的第一個節(jié)。當時鮮血直淌,我快步跑回家,那時父親在家備了個小藥箱,正好有個醫(yī)生在袁屋出診,看到我的情況,趕緊到我家將手指頭處理包扎。40多年過去了這處傷痕仍清晰可見。

    69年雨水太淫,年成不好,稻子癟的多,打不進籮,農(nóng)民就有怨言,年成不好,還陡增這么多人口分他們的糧食,分他們的自留地。我家就我出工最多,又是個孩子,她們說這些話毫不顧忌當著我的面說,我的心里很難過,我們下放戶的苦找誰說去哦?那時下放戶都是響應(yīng)政府號召去農(nóng)村的,本該是在學校接受文化教育的孩子,卻只好隨大人下放農(nóng)村輟學在生產(chǎn)隊里掙工分,恰巧在談婚論嫁年齡的子女也只有隨鄉(xiāng)入俗。但轉(zhuǎn)念一想,也是哦,不到二十戶的一個小村莊,陡然增加了三家下放戶外帶三個插隊知青,共計22人。也確是,這新來的人得從他們的糧食中勻出22份來。如是豐年還好,年成歉收就顯而易見。土地也是有限的,也要拿出幾十份出來。哎呀!沒辦法,咽下去吧!

    下放到袁屋近一年的時間,一家8口人擠在40平米的房子里,后來我父親千辛萬苦的從山里買來做屋的材料,母親和我姊妹三個(還有兩個年齡太小不能做事)在家打土磚準備做屋的各種材料。在打屋基時,村民心里不平衡,我家又做出了多少讓步和咽下了為有屋遮頭而難以咽下的……我想這一切所有的下放戶都有同感!要不為什么在79年新政策城鎮(zhèn)居民下放農(nóng)村可以回城的時候,所有的下放戶欣喜若狂,棄去在農(nóng)村辛苦所置辦的一切,義無反顧地奔向?qū)儆谧约旱纳钊ψ印_@群對政府的號召極力響應(yīng)的老百姓在這一來一去的折騰中全家老幼吃了多少苦?吞下了多少難以咽下的痛楚!那個時代造成了多少的傷害或后遺癥,這是決策者所始料未及的。痛定思痛,只能一切向前看,平復心靈的創(chuàng)傷!

    在袁屋七年,第一年與村民相處是最難的。在村民的潛意識里是不愿意接受我們的。因在初次拿鐮刀時手指頭割破了無法割稻,就只有跟男勞力一起挑稻把。捆稻把是用三撮干稻草接起來扭成繩捆的。必須捆得結(jié)結(jié)實實,因挑稻把是用撐篙(一種很蠻,很厚,比普通扁擔寬,比普通扁擔約長25公分的木扁擔,兩頭插在用鐵打的形似牛的尖尖角。)將撐篙直豎起來插入稻把正中間,再豎直起來自插于另一個稻把的正中間。第一,要直豎。只有直豎才能深深的扎進稻把。第二,必須插入稻把的正中間。這兩個動作一個不到位都不行,撐篙沒有深深的扎入稻把,稻把的重量就會全落在捆稻把的干稻草繩上,繩就會斷。如沒有插入正中間,整個稻把就會從撐篙的鐵尖頭上滑下來。這是個力氣活,一般是男勞力干的多。

     那年因手指頭割破了,跟著男勞力挑了一季的稻把,有一次那些捆稻把的村民有些倦怠,挑稻把的到田里沒有稻把挑,就站著等。有一個捆稻把的中年村民,看我站在他那里等,本來每一捆稻把都是用三撮干稻草扭成繩捆的,他那次用四撮干稻草扭成繩,用三撮干稻草捆的稻把都非常重,要知道那是現(xiàn)割的青禾,上面還有成熟的稻谷。我看著他做。他那兩捆四撮干稻草捆的稻把可是使盡了渾身的解數(shù),超標準的結(jié)實,此時他的狡點使壞也暴露無遺。我懂他的意思要壓死你!我有思想準備,決不服輸,大步上前將撐篙豎得高高直直的,看準稻把正中間用力猛扎下去,緊咬牙齒,就勢豎起來,兩手穩(wěn)住撐篙,急走幾步,兩腿叉開,瞄準第二捆稻把朝中間猛扎下去,在此同時,身體往下稍蹲,腰伸直,肚子稍挺,身子稍往后仰,快速的讓第二捆稻把離開田面,這樣就形成了翹翹板式,背后的稻把就把前面的稻把翹起來了,我就勢站起來,這就不怕了。這種擔子到了肩上就可以自我平衡,重是重,但我行,擔得動。這次總算闖過來了,我的犟勁兒使那人見此也不得不對我刮目相看!

     秋天對農(nóng)民來說夠忙,夠累。文人墨客都說農(nóng)村四月無閑人,我說農(nóng)村秋收無閑人。而且是體力活較多,這時候也是棉花成熟釆摘期。地里頭棉桃裂開了嘴,吐出嘟嘟的白色絮狀物,白的耀眼。必須搶摘。秋收時就最怕下雨,像綠豆也是要及時摘,它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崩開殼,全部掉光。芝麻要及時拷。總之,春耕、春插、春種的收獲都在秋季,秋季沒有將東西收到家,一年就白忙了,明年的日子就不好過嘍。

     在袁屋的秋季比其他村更累一些,除田里的農(nóng)作物在秋收要一一收回來外,還有一個很累人又靈巧的活兒斫茅柴。斫茅柴左手抓住一束柴,右手握緊茅刀柄,在平地是將刀口平著象茅柴的樁部割去,但在山上斫茅柴那就得有技巧,山是陡的,有許多大小石頭和松樹,在沒石頭的地方,左手抓住茅柴,右手拿著刀去割,這時拿刀的手就要挨著山皮就著山勢從上至下,如不這樣,矮的地方就會留下茅柴樁,看一個人會不會斫柴,就看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有沒有留下柴樁。如在大小石頭上斫茅柴,那就更得有技巧,視情況而定,將茅柴刀遍過石頭,將石頭縫里的茅柴盡可能割的干凈及將柴樁留得短一些。還有就是大小松樹腳下,得包著松樹轉(zhuǎn)。大松樹腳下茅柴好斫,小松樹它的主桿還沒長高,松針葉鋪開蓋住了山皮,但有一些茅柴從松針葉的空隙里鉆出來,長得長長的,粗粗的。村民珍惜茅柴就象愛惜稻谷一樣,會跪著扒開松針葉,將茅柴一根一根都弄回來。

      還有就是砍松樹杈,松樹杈叉啦叉哇的,不好捆。一捆捆不了多少,一擔挑起來倒是不重,也是用撐高挑,一擔松樹杈用撐高挑,它就是立體的,好繞過山上的松樹,如用扁擔挑,那擔柴的人繞過山上的松樹就要費好大力氣。秋季對農(nóng)民來說是繁忙的,也是很累的。

     秋去冬來,在農(nóng)村的冬季,在不出工的情況下,男人管理著家里的自留地的每一個旮旯。女人在家做著各種家務(wù)活和織布,紡線做鞋。做飯時男人往灶膛里添著柴,女人在灶上忙著,臉上洋溢著的幸福直往外滲,共同演繹著家的溫馨。如果沒有金錢的壓力,冬季的農(nóng)村卻是神仙都向往的地方。

     那時的農(nóng)村基本上都是大家庭,鍋臺上壘著大鍋,座著兩個很深的小鐵湯罐,兩排直往上豎的煙囪中間留下一個座下大鐵罐(煮豬食的)的空隙,讓主婦拿著大瓢舀豬食手與瓢能進出自如后慢慢收縮而合二為一。我家是餐餐灶里不脫罐,那是給奶奶煨的飯。因年成不好,糧食明顯不夠吃,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從倉頭上細起,我家每天只有早上一頓飯,中午晚上又是吃稗子粑,吃飯母親會炒幾個青菜,咸菜豆腐乳那是每頓的餐桌上都會有的。有時母親會打兩個雞蛋,放點豬油,放在大鍋飯邊上蒸。

     從我記事起,母親蒸的雞蛋就是很稀很稀的,母親的廚技好,蒸的雞蛋稀卻是正好凝固。我們姊妹幾個一人一湯匙。前面的人拿起湯匙,后面的人用眼睛盯著,如果前面的人舀第二下,后面等著的人會齊聲說,留點給我們!只要是蒸了雞蛋,后那個蛋碗一定會用飯抹的絕不留下一星半點。

    在冬天我最愛的母親在灶里煨的紅薯,又香,又甜,又軟。柴火煨出來的紅薯與城市街上用爐子烤出來的紅薯味道不一樣,柴火煨出來的紅薯是上品,現(xiàn)在是奢侈品。還有就是放在火桶里煨的馬蹄、板栗,還有慈粑,都是只有冬天才能享受得到的極佳上品。現(xiàn)在讓我最思念的是鍋巴粥,喝著熱騰騰的又稠又軟的鍋巴粥,吃點咸豇豆、豆腐乳,那也是冬天里的一種享受。

     到了冬日的晚上,我們一群少男少女經(jīng)常出去打狗,打到一只狗回來快速扒皮,又象夏天逮青蛙一樣。這時沒有新鮮辣椒,就有人回家拿干辣椒生姜之類的,鍋上鍋下都有人,大鍋大火很快就一盆狗肉上桌了,狗肉是我的最愛,這些事每次都少不了我。

     到了臘月十九,按傳統(tǒng)家家都要打掃衛(wèi)生,收拾屋子。這天之后,置辦年貨就開始了,宰年豬、打豆腐。雖然那時物質(zhì)匱乏,但農(nóng)村過年還是比城里熱鬧多了。還有一個就是在農(nóng)村,一家有什么事,全村的人都會來幫忙。過年前的這段時間迎娶,婚嫁最多,迎娶也好,婚嫁也好,全村出動捧場。

      冬季是農(nóng)閑的季節(jié)。遇到暖陽天大家常常圍坐在一個無風有太陽的角落,天南海北的閑聊,場面非常融洽。過年時,姑娘媳婦們會聚在全村公用的廳堂踢毽子。小伙子們打打撲克牌,但上了年紀的老人或是當家人卻趁著難得的空隙,扛上鋤頭去自家自留地鋤鋤看看,計劃著開春種點什么經(jīng)濟收入比較高點的作物。

     當年的農(nóng)村年復一年,沒有太大的變化,變化的是我們這些下放戶,經(jīng)過一年的磨煉,農(nóng)活基本上掌握了,心也定了,扎根農(nóng)村鬧革命,從來沒想過能回城和有想回城的想法!年年一樣,在生產(chǎn)隊里掙工分,不開工就摟柴,聽母親吩咐去自留地干些活。69年年底我家房子做起來了,本來從生產(chǎn)隊分回來的糧食就不夠吃一年,這做房子把分到家里的糧食吃的差不多了,沒辦法,又象去年一樣,一天三頓稗子粑,一切照舊,灶里煨著奶奶吃的飯。但比去年又多一樣的憂愁,柴不多了,這時解決柴火的重任又落在我的肩上。

     年后不久,奶奶身體有恙,父親詢醫(yī)問藥,母親是百般的照顧,盡廚藝所為,餐餐變著花樣為奶奶調(diào)節(jié)味口。但不管父親怎樣的尋遍天下良醫(yī)妙藥,母親是怎樣的精心烹調(diào)讓奶奶能吃得多一點,想方設(shè)法增加她的營養(yǎng),但奶奶的身體卻是日況愈下。父親在單位請假回來日夜陪伴奶奶,和母親一起全心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但奶奶終歸沒留住,于70年農(nóng)歷五月十七,在袁屋我家新房子里去世!享年78歲。

     奶奶去世前,我家已到了數(shù)米吃,無柴燒的窘境。艱難時刻與我家住的近的鄉(xiāng)親來我家探望,見此情形忙回家挑來一擔茅柴,又端來“一糧輕撥米”(徐橋話,藤編裝干東西的容器)。袁屋整個屋場住的緊湊,一家有動作連著就有好幾家都送來了柴和米。在料理奶奶的后事中,袁屋基本上家家都這樣做了。公正地說,在中國人中,多重性格最突出的是農(nóng)民,勤儉節(jié)約,淳樸;自私狹隘中又不乏善良和同情心。

     在這樣艱難困苦中,窮則思變。我家房子做的較寬敞,就利用大豬欄為隊里拴牛,掙工分。傍晚去拴牛的地點,將牛先牽去塘里喝夠了水,再牽回欄里,早上在生產(chǎn)隊規(guī)定的時間前,又將牛牽去塘里喝夠水,再牽到生產(chǎn)隊里規(guī)定的地點拴好。這樣不但為生產(chǎn)隊里分憂了(當時生產(chǎn)隊里沒有牛欄,晚上牛沒地方栓)對于我家來說那真是一舉兩得的事,牛拴在我家欄里給工分,牛在欄里要撒尿哇!生產(chǎn)隊每年都要在每戶人家起好幾次牛欄豬欄做肥料。每次都是我家牛欄與豬欄里挑出來的肥料最多,等級最高。

     我母親雖是小姐出身,但人都是到什么時候過什么日子。她讓我去山腳下,樹林里削草皮,找草茂密的地方削,告訴我盡量削薄一點,教我在削草皮時鋤頭一定要平的。還跟我說,累了就歇一會,在歇的那會子將草皮翻過來朝下,土朝上均勻的擺開讓太陽曬。干草皮墊牛欄、豬欄,牛與豬都舒服。牛與豬在欄里都要拉屎撒尿哇,牛在欄里要拴著,也要給它一定的空間才能養(yǎng)的壯實。社會上有人認為那個人笨,就說他是個豬。其實豬不笨,我家養(yǎng)的豬它很少在自己的草窩邊拉屎撒尿。它都固定在欄里的一個角落撒,一到天色微明,它就哼叫或用頭撞門,意思是它要拉屎撒尿了。

     那時早上我放豬出去拉屎,母親讓我?guī)霞S瓢接豬尿作肥料。所以我家在袁屋的那幾年自留地農(nóng)作物種植得非常好。雖說牛拴在欄里能掙工分,牲畜的屎尿也能掙一些工分,但這些都改不了我家現(xiàn)實存在的囧況。

     家里養(yǎng)了肉豬,又養(yǎng)母豬。當時沒有水浮蓮,家家都養(yǎng)豬,田邊地頭也沒有那么多野菜挖,每隔段時間全村的人都去徐橋圍墾的盡頭下河拉哈稀草,整個隊伍中就我一個女孩子,那年我16歲。

     那里的水很深,我是左腳尖踮在河底面上,右腳尖去絞哈稀草,絞得差不多了,把右腳抬高,右手伸向右腳尖上的哈稀草,快速的將它扯下來,在這個時候我可能會喝下一口水,因我的左腳尖踮在河底面上時,那水齊我的下嘴唇,稍稍前傾一下就會兜下一口水。那時也真怪,我不會游泳,但在水里卻有些浮力,隨著水中的微波,腳尖踮在河底面上,身體就有些起伏感,我本來就喜歡玩水,整個身體泡在水中,一傾一傾的,覺得是在玩兒,一點不覺得累人。

      在水中拉哈稀草倒沒什么,就是從圍墾盡頭挑一擔哈稀草到袁屋起碼有八華里。一路上沒感覺,一挑到家放下?lián)樱瑑赏戎g輕則通紅,重則破皮,血黏黏糊糊的,每次都是按土辦法,抹點香油,下午照樣干活。那感覺我現(xiàn)在想起來身子都縮緊,嘴里倒吸涼氣。

      70年有下放學生第一批上調(diào),因我不屬下放學生,知自己沒有希望也不朝這方面想,知道自己將一生一世在農(nóng)村渡過。但我日漸長大,經(jīng)常挑柴挑草去徐橋街上賣,看到未下放人家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孩子穿的干干凈凈,漂漂亮亮。還有我的同學如我跟她們站在一塊,她們就顯得好文靜,而我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村姑娘。她們從頭到腳都標榜著街上姑娘的模樣,一舉一動全是被文化知識沐浴過的樣子,臉上、眼睛里被文化知識賦予著靈氣。我悵然若失,心有戚戚焉。后上街又聽說,象我一樣隨家下放的,有上調(diào)工作的,我心起微瀾,到處打聽,這樣直至75年的12月份,在父親的不懈努力下,我終于被招工了。

      44年過去了,我也曾居住過幾個大城市,對于我的家鄉(xiāng)有放不下的童年,度過的青蔥歲月!那是我生活7年的第二故鄉(xiāng),我的血汗曾流淌在那片土地。故鄉(xiāng)的熱土撫養(yǎng)了我,培養(yǎng)了我堅毅、頑強、勤勞、質(zhì)樸、善良的品性,每當想起來真是百感交集!

      感受過城市的喧囂,晚年我時常懷念當時袁屋的藍天碧水和一起床就能感受到的新鮮空氣;懷念和我一起摟柴的伙伴們;憧憬著茅山上漫山遍野開瘋了的映山紅;懷念蔣嘎塘壩桐子樹上開滿繽份耀眼的小白花及我當時偷著學前賢詩文的不自量;懷念村民的淳樸勤勞及狹隘中不乏良善;懷念那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特別是那一縷縷炊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fā)
燕雙雙 | 2019-11-14 18:48:10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姐姐寫的真的棒{:7_43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秋風細雨_XJVJ | 2019-11-14 18:59:3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幸榮!你真棒{:7_436:}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莊重 | 2019-11-14 19:04:34 | 只看該作者

         難忘的歲月,青澀的少年,村前的湖,茅山的柴,青山綠水環(huán)繞的第二故鄉(xiāng)——袁嘎屋七年的回憶,在作者筆下一幕幕呈現(xiàn),雖然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可浮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卻好像是昨天發(fā)生的事。
    事情已經(jīng)過去這么多年,而作者的描敘依然這么清晰、明朗,裊裊炊煙,小小村落,一幅幅鄉(xiāng)村景色躍然紙上。欣賞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不老松 | 2019-11-14 20:16:47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文章通篇泥土香,引人入勝話當年。為葉女士文章點贊!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馬馬虎虎_MEME | 2019-11-14 20:21:15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文筆如鉤,把那段遠逝的滄桑歲月一下子就鉤到了我們的面前,一切是那么的熟悉,依舊是那樣的親切…感謝作者奉獻的這一佳作,讓我們重溫那段永生難忘的日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石鼓歌 | 2019-11-14 21:21:13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葉女士的散文將青蔥歲月遷居農(nóng)村的悠悠往事寫的真實感人。這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寫照,也是人生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該文洋洋灑灑,脈落清晰,運筆細膩,夾敘夾議,描繪恰當,展示了作者寫作水平日臻完善,是一篇上乘的佳作!向葉女士致敬,并為新作喝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戴劍玲 | 2019-11-14 21:22:23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燕雙雙 發(fā)表于 2019-11-14 18:48
姐姐寫的真的棒

{:7_436:}身臨其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戴劍玲 | 2019-11-14 21:23:47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石鼓歌_UW7kY 發(fā)表于 2019-11-14 21:21
葉女士的散文將青蔥歲月遷居農(nóng)村的悠悠往事寫的真實感人。這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寫照,也是人生一筆寶貴的精神 ...

{:7_436:}真棒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葉德明_ZVHK | 2019-11-14 21:50:06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7_436:}佳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微信登錄 手機動態(tài)碼快速登錄

本版積分規(guī)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7m凹凸国产刺激在线视频 | 韩国伦理片在线观看 | 免费色视频 |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日本三级黄网站 | 香蕉521av成人网 | xxx毛片 | 99精品在线免费 |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 能看的黄色网址 | 欧美人在线 | 免费黄在线观看 | 日本深夜18免费看片高清网 |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 五月婷婷丁香色 | 五月婷久久| 三级福利视频 | 黄色大毛片 | 97免费公开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 人 黄 色 视频165 | 亚洲第一免费网站 | 免费看黄片毛片 | 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 黄网在线观看免费 | 深夜影院一级毛片 | 欧美一区精品 | 77久久|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亚洲欧美韩国日产综合在线 | 午夜老湿影院 |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 日韩二区 | 在线观看成年人免费视频 | 在线免费看片网站 | 精品国产第一页 | 好男人www社区影视免费观看 | 久久综合免费视频 | 欧美亚洲综合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