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篇
春節也稱“過年”。這是漢民族古老傳統的習俗節日,對于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這一天意味著家庭團圓,辭舊迎新。
舊時,徐橋鎮過年大概是從臘月(即農歷十二月)初八開始的。這一天,要“打揚灰”。即把房屋里外的蛛網、灰塵等打掃干凈,清潔衛生過年。到臘月中、下旬各家各戶就開始準備年貨了。
臘月二十打豆腐。先把豆子放在水里浸泡上一兩天,然后用石磨去磨,像黃梅戲中《王小六打豆腐》樣子。一個人用木制的架子套在石磨旁邊推把洞中一圈一圈地“拐磨”,另外一個人用勺子不停地向石磨里添加豆子。幾十斤的豆子要磨上好幾個小時。磨好后還要用紗布過濾去豆渣,然后再把豆漿放在鍋里燒沸,點上鹵,便成了豆腦。再將燒好的豆腦裝在蒲包里輕輕擠壓,擠壓出水分,便成為了豆腐。整個制作過程,需要半天時間,有時要忙到深更半夜。做好的豆腐塊,切成一小塊小塊的,放在清水里,吃的時候從水里撈出即可。最常見的吃法,是用腌制的咸菜炒或蔥炒豆腐,便有了“咸菜炒豆腐,有鹽(言)在先”和“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的說法。過完年,對吃不完的豆腐,用食鹽腌制幾天,然后在太陽下晾曬成豆腐干,如用豆腐干炒韭菜,便又有了一種美味!
臘月二十后開始順年豬。殺豬要說順豬,這是避諱語,圖吉利的話。順豬一般在自家的大門口操作。屠夫順好豬后,首先把豬毛刮干凈。一只整豬伏在釉桶上,豬頭的朝向和自家大門的朝向一致,然后拿來香、錢紙、爆竹,點燃后由戶主膜拜謝天地。順年豬下的豬頭,稱“圓寶”;豬尾巴也要切下,有頭有尾,留作大年三十還年祭祀祖先。按東家要求,師傅將豬肉剁成一刀一刀的,留足過年現吃的,剩余的全部腌制臘肉,留到開年后慢慢吃。這時廚房里也忙開了,按照鄉情鄉禮,順年豬還要請房族和親朋好友喝望子湯。由于人多,吃的開心,那場景也是熱鬧極了!
臘月二十四日,各家把列祖列宗的靈牌陳列在堂屋的香案上,意思是把祖宗接回家中過年。中飯前,先端飯萊到堂屋,放在香案前的方桌上,燒香、擊磬、叩拜,請祖先享受祭祀。一般說,在外務工的都要在臘月二十四日趕回家。民諺說:“長工短工,二十四(日)收工。
“還年”是整個春節期間比較隆重的事。徐橋各地“還年”時間不一致。一般說,從臘月二十七日到三十日每天都有人家“還年”,但以臘月三十日為最多(臘月小就在臘月二十九日)。“還年”的那一天清晨或中午,端著裝有圓寶、鯉魚、公雞之類三牲福禮的托盤,將它陳列于祖堂廳的方桌上,齊聚宗族祠堂。準備就緒,然后擊馨、焚香、放鞭炮(萬響),由族長率大家按天地君親師的順序向祖宗靈牌行叩拜禮。生了男孩(添丁)和娶了新媳婦(進口)的人家要另外加燃鞭炮或散發禮物。現在,城鎮人“還年”只是在家門口燒香放炮后,一家人就團聚在一起吃豐盛的“還年飯”。
臘月三十日,12點過后各家門上貼上大紅春聯、門神(當年有親人去世的,春聯用藍紙、綠紙書寫,以示盡孝)。春聯一貼,過年的氣氛就濃了。三十日晚,徐橋人有守歲的習俗。晚上各家每一間房里都點亮燈。年飯桌上得有發面米粑,取“發家”之意;魚只擺不吃;米飯得多煮,以便大年初一吃“余飯”。睡前將地面打掃干凈,初一忌諱掃地。除夕日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 吃過晚飯,然后女主人在桌上擺滿糖果瓜子,還有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好東西;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說說笑笑,絮絮叨叨,談過去,談現在,談將來……現在呢,搓麻將打撲克…….。
大年三十除夕要守夜。至少要守到午夜后,因為這一晚“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守夜至零時,家家要在大門口鳴炮祭祀,這叫做“出天方”。 也有的是一姓宗族到祠堂一起出天方,男丁們帶上糕點等吃食,大家在祠堂里放完鞭炮后,喝酒劃拳,輸拳的喝酒,幾十人一起吆喝。祠堂外圍著許多婦女、孩子觀看(祭祖和出天方女人是不能上祠堂的),兒童們則放炮仗打鬧玩耍。那個熱鬧!一年就盼那一天!早晨開門時,也要鳴放鞭炮。這時已是正月初一了。
“拜年”是我國春節習俗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拜年集中在初一到十五這個時間段。徐橋拜年,既有時序之分,又有長幼之別。初一要先去本家長輩拜年。記得兒時就早早起床,給本家長輩們拜年,長輩們有賞一根煙的,也有賞糖的,這也算是給孩子們的賞賜吧,因此每年樂此不疲。現在物質豐富了,獨生孩子多了,很少還能見到那天真的童趣。給長輩們拜年后第一就是舅老爺拜年,再就是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在徐橋有“女婿頂半子”的說法,特別是獨生女兒更要第一時間去拜年。其次是去舅舅家拜年,徐橋有“天上雷公大,地下母舅大”,“除了郎舅無好親”的說法。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 拜年不能兩手空空,要帶禮品,過去到長輩家拜年一斤糖那是必須的,如果是冰糖那就顯得更尊重,其次是糕之類的,以改善生活的食品多,現在是酒、營養保健品之類的居多。一般都要回贈蘋果、米糖等回謝。
正月初四是“送祖宗”。 接祖與送祖的儀式沒什么區別。當天在香案上,擺放用三個碗分別盛有肉(一塊四方塊)等菜,三個碗盛有少量米飯(飯要鍋里最面上的飯,農村叫飯PO潑),三盅酒,三盅茶。點上三炷香,在香案臺下放一個火盆,燒一疊表紙,在門口放上一掛鞭炮,再在案臺前行跪拜之禮。
正月初七是“小年”。黃昏時,打鑼鼓,放鞭炮“趕毛狗”。意思是驅逐妖魔鬼怪,以保佑人丁興旺,莊稼、竹木豐收。傳說:元朝統治者,派蒙古人監督鄉里,怕漢人造反。漢人把他們叫“搭子”,他們有很多特權,特別是初夜權,就是娶親的頭一晚,先讓他睡,漢人對此恨之入骨,元末統治衰落,漢人約定上七日殺“搭子”,以放鞭炮趕毛狗為暗號。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有的農村還演戲,并出巡演出鬧花節目,煞是熱鬧。這一天習俗家家吃湯圓,闔家小團圓,整個熱鬧紅火的春節活動至此全部結束。
其實,過年就是家人的團聚和相守,就是親情的延續和升華。傳統的年俗是為了讓我們珍惜團聚的日子,讓這些日子因為忙碌、喜悅、熱鬧而變得難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