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9 10:19 編輯
窯 匠 窯匠,也叫泥瓦匠,專制青瓦。 過去,在徐橋鎮或農村許多村莊都有窯廠和窯洞。因為制坯、燒窯都灰頭土臉,所以人們稱呼其“窯匠”,又是臟的代名詞。 窯址選擇有講究。窯門與窯口要有落差,窯口大多為圓形,從窯口向下挖4米左右的窯洞,窯門位于窯底的另一側,與窯洞相通,便于點火添柴。 窯匠工作室就選在離窯址不遠的地方。搭一個簡易草蓬,以茅草、稻草為主,冬不太冷,夏天陰涼,主要是便于瓦泥保濕。蓬外有一大塊平地用于涼曬剛成形的瓦。干了未燒的瓦怕水要保管在草蓬里,當然,窯匠工作環境也自然舒服些。 制瓦的泥是很有粘性的黃泥。窯匠選好土,主人叫雇工挑運至指定地,根據主人家燒制瓦數來確定泥土的多少。和泥的活很累,將土兌上適當的水,牽兩條牛在半濕的泥上反復踩蹂,再人工翻勻,再讓牛踩蹂,直到蹂“熟”。和好的泥要保管在陰濕的地方,隨時備用。 制瓦是窯匠的基本功。窯匠將和好的泥再做細蹂,做到不硬不軟,恰到好處。加工成立方體,長度正好是四片瓦的周長,寬度是瓦的高度。用一把細鋼絲弓鋸銷泥塊,厚度正好是瓦的基本厚度。窯匠用特制的瓦模,能收攏能撐開,外面是紗布,里面是木竹內膽,很小心地用雙手配合胳膊將泥片圍上瓦桶,邊轉動瓦桶下的工作臺邊用鐵刮將瓦的外形刮勻、用竹規放在工作臺上畫一圈,將超過部分劃去。從工作臺上拿下帶瓦坯的瓦桶,放到細砂鋪成的平地上,收攏瓦桶內膽,掀出紗布,四片瓦坯成功。等瓦坯涼曬至一定時候就要收瓦,四片瓦接縫處相對較薄,收時自然分開。 燒窯是決定瓦質量的關鍵。主人家特重視,為求好兆頭,主人家要請人看點火的日子。點火前要請窯匠喝酒,幫忙運柴、裝窯的鄰里一起作陪。點火后日夜不間斷添柴確保火力,等燒到一定火候時,要封窯、澆水,這個環節最重要。主人和窯匠都特別小心和擔心,若破窯則全功盡棄,火紅的瓦片飛得很遠、很高,十分危險,主人家的運氣自然不好。瓦坯就是在這種火與水鍛造中由泥變成瓦,由脆變成剛,由黃變成青,由見水化變成遮風擋雨的瓦。 出窯是收獲的時候。扒開封窯的砂子,打開窯門,窯匠拿一片燒好的瓦,用手輕輕敲打,聽聽發出清脆的金屬聲,看看瓦片青黛的色澤,就知道成功了。此時窯匠和主人雖然滿臉黑色窯灰,但無法掩住成功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