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13 11:36 編輯
煙匠,制黃煙的匠人。 黃煙又叫旱煙。上世紀70年代以前,徐橋不少農家都種黃煙葉,經過加工自給自足。因為政策原因,煙草專賣,不允許種植和加工黃煙,如今,這種手藝就基本消失了。 黃煙對于勞作的農人來說是最好的解乏之物。歇工的時候,喝口水,吸幾口黃煙,擺一擺龍門陣,疲勞就會緩解不少。在太湖徐橋有一種說法:茶煙不分家。張三吸過幾口,將煙筒嘴在上衣上揩一揩,傳給李四,再傳給王五,從不吝嗇自己的黃煙。 抽煙的工具分水煙和旱煙兩種。水煙筒是銅制的,底坐橢圓,煙嘴較長、弧形、煙口不大,與主體分離,便于卸煙灰,做工很講究。主體里裝適當的水,吸煙時發出咕嘟聲響,起著過濾作用。吸一段時日,就要換水,揩掉煙屎。旱煙筒較簡便,一般帶到工地上,大多用竹根做成,前面用銅質皮包好,越用越亮,節也有講究,一般為單數。點煙的火有好多種,有黃裱紙搓成的條,有秏草、栗子花編成的辮子,有買來的很廉價的香棍。火柴只是用來點著這些用品。 黃煙葉的種植有講究。 每年春上下煙秧,煙苗栽下去,要施農家肥、鋤草,從不打農藥。每天清晨要仔細捉葉片上的蟲子,打掉多余的茬苗,讓充分的營養供應有限的葉片,這樣的葉片就會又大又肥厚。打茬、捉蟲是細致而累的活,要彎腰,煙葉很粘,肉巴巴蟲子要一條條捉去。收獲的季節,煙葉長得肥厚寬大,砍回家,用稻草搓成繩子,將煙葉3、4片,4、5片有序排列塞進繩子里,固定在屋沿外墻上,經過日曬,風吹,自然涼干。 制煙的過程也是一樣。煙匠進門,第一件事是磨刀,有大刀,切煙條,刨子,推煙絲。為了好使勁,特制了木制手柄,夾住刨片磨。磨刀是煙匠的看家本領。有時,主人家會將家里的菜刀、剪刀拿出來,讓師傅一道磨,讓刃鋒利起來。師傅從不推辭,總是很爽快地磨快,讓主人家的主婦歡喜,招待匠人的飯菜自然更香更可口。 煙匠跟主人一道從墻頭上卸下干好的煙葉,先將煙筋抽去,鋪放在曬筐里。師傅嘴里包上菜油,用力噴出,越霧越勻,反復抖拌,用木質平板壓實。再用大刀按規定尺寸切成長方形條狀,把這些條狀煙葉放進煙榨里用木楗尖緊,尖到菜油均勻地滲出。這一工序是煙匠的絕活,太松煙絲粗,太緊煙絲不成形,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 用刨子推煙絲更不簡單。主人坐在煙榨靠墻的位置,讓煙榨一端固定,另一端師傅站立,師傅握住刨子的主端,主人只是輔助性隨著師傅的節奏來回拉動,用力要均勻,壓力隨師傅,不重不輕,不快不慢,確保煙絲均勻而有筋道。 一榨煙推完,再上第二榨。等全部推完再將刨好的煙絲用手抖勻,包裝,金黃色的煙絲透出清新而油亮。收完攤子,主人和師傅坐下來認真品嘗煙的勁道,總結著經驗和教訓,眉宇間充滿著收獲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