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9 10:45 編輯
榨油匠 榨油匠是將菜籽、芝麻、花生等原料用特制的木榨撞壓成食用油的手藝人。 榨油匠最基本的素質是身體健壯,能吃苦。如今,這種木榨手藝很難找到。 好在,親眼目睹過榨油過程,憑著記憶,還原出一幅徐橋鄉村的榨油場景。 進門油坊,中間橫放著一個要兩人合抱的大檀樹鑿成的榨床。旁邊搭了一個大灶臺,斜安著一口大鍋,上面用繩子吊掛著木質炒鏟,爐堂里火燒得很旺,菜籽在鍋里翻炒,發出吱吱的響動,一股清香向四周氤氳。那幾個赤裸上身的榨油匠各自忙開了。先炒菜籽,后碾碎,再由一位師傅將粉末倒進鋪著稻草的鐵圈里,踩實壓平,使之成為一個圓餅。另一位師傅接著把一個個圓餅疊成圓柱,然后,再把幾十個大茶餅擠壓在榨槽里,這樣,那些菜籽就融為一體,再插進油亮的木楔。 趁熱撞榨。榨油匠將油餅排壓榨槽,顧不得歇伙就一鼓作氣撞油,只見一人握緊后稍撐舵,確保每一錘都能打在點子上,前面并列兩人站在房梁懸索下,一手握索,一手握巨錘,用力向木楔撞去,砰———砰———砰,沉悶而有力的撞擊聲震得老遠、老遠。 為了讓每一錘有力有效,榨油匠奮力將一百多斤重的油錘后拉至半空,三人很默契地急速后退,借助慣性猛地把油錘撞向木楔,這動作伴隨著油匠臂膀上的肌肉和顆顆飽滿的汗水而靈動,像舞蹈,生動而富有張力。 隨著撞擊聲,烏亮的菜油順著榨槽流淌下來,油香四溢,整個鄉村就像被這種清香包裹著、浸泡著一樣。在那個年代里,大多數菜籽用來完成統購任務和成為商品,吃菜油是很侈奢的事,大多數農家平日里吃的是“濕鍋的”臘豬油。 榨油匠都是五大三粗、身強力壯的莊稼人,赤裸著上身,系一條沾滿油漬的圍裙,在油榨槽前有條不紊地炒籽、碾籽、做餅、揮錘。干著這種重體力活還樂呵呵地喊號子、抽黃煙。 后來,隨著機器榨坊的運作,漸漸退出了鄉村舞臺。再也難覓榨油匠榨油的勞動過程,但那似舞如蹈的撞油姿態、沉穩有力的撞榨聲和著沁人心脾的油香,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