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5 13:11 編輯
銅匠 銅匠是在過去眾多老行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他們心靈手巧,技藝超群。 小時候看見過做銅器的過程,只是隨著歲月的流失,記憶有些模糊了,大概能記起些畫面:樹墩,木槌,剪子,鉗子,銼子,風箱,吹管等。能打各式銅器,較難的茶壺都能打,茶壺既要有形,又要確保不漏水。先打茶壺主體,把一塊紫銅打成一個扁銅罐,用木槌一下一下錘擊成型,要經過取料、裁剪、焊接、退火、敲平、彎線、包邊、剪口、合成等工序。壺蓋、壺嘴、壺底座、壺手柄等配件都要經過這樣的加工才能總成。所有的活兒都是他一人完成,全憑眼力與手力。 銅匠分為“生銅匠”和“熟銅匠”兩種,“生銅匠”以澆鑄銅器為主,“熟銅匠”以加工銅件和維修為主,據老銅匠說,這是過去上一代遺傳下來的行規。 “生銅匠”,他們四海為家流動營生,澆鑄的品種有銅面盆、銅香爐、銅燭臺、銅腳爐、銅鐘等等。當船停靠到某一個地方,他們便在岸上找塊空地支起風箱,生起炭火,一字擺開模具,化銅澆鑄,邊加工邊銷售。 “熟銅匠”一般有固定的住處,他們有固定的小門面,有時也走村串巷去上門服務。一般他們不鑄銅或很少澆鑄,主要從事小件制作和維修加工,箱柜上的銅角銅花,抽屜上的銅拉手,秤鉤、秤卡子、銅鎖、銅鑰匙等小雜件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有時還焊修銅器小裂縫。 銅匠都有一副非常考究的擔子,一般用上好的樟木制成。銅匠的兩只擔子實際就是兩個長方形的木箱,前擔的箱體上有兩只長抽屜,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體上面架著木柄長銼,一般的小件銼削就在上面進行,其功能類似于鉗工操作臺。后面的擔子上面也有只長抽屜,下面是風箱,專供生爐子著火用的。這樣的擔子在銅匠行業中被稱為“熟擔子”,是“熟銅匠”用的。“生銅匠”除了擁有一副“熟擔子”外,還有一副“生擔子”,所謂“生擔子”就是兩只竹籮筐,是銅匠本人走鄉串街用的,籮筐用來放置各種銅器和交換來的廢銅。 隨著社會變革,工廠取代了作坊這種經營方式,大規模生產取代了手工業生產,手工銅器日用器皿也漸漸遠離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擁有這一技術老匠人越來越少。老人說,“手藝絕了,再沒有人做銅匠了!”話里充滿著好多惋惜和悲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