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5 15:30 編輯
鐵匠
鐵匠,一個曾經熟悉的職業,如今徐橋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隨著現代機械制造業的迅速發展,叮叮當當的打鐵聲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但老一輩人,仍記憶猶新。 走進鐵匠鋪,小鋪的墻上掛滿了制作好的鋤、鏟、鍬、鐮刀、菜刀、柴刀等小鐵器。打鐵是一種分工協作的活兒,拉風箱的,融鐵塊與掄大錘的,至少要三個人才能開動起來。 印象中打鐵師傅的主要產品是老式門的釕铞,鐵葉子,廚房的用具,瓦匠的瓦刀,四齒耙等簡單產品。 在生意好的時候,只見打鐵鋪的爐火通紅,打下手拉風箱的人汗流浹背,還要用力來回地拉動風箱。鐵匠師傅則胸圍巨大圍裙,用長長的鐵火鉗往火爐里放置鐵塊,等鐵塊燒得通紅,撿起鐵塊在鐵砧上用大鐵錘輪番賣力地錘打,因為鐵塊冷卻很快,因此這個環節對時間控制很嚴,所以往往是揮汗如雨。反復幾次熔煉錘打后,再用小錘敲打成型。據說,一件鐵器的水準高低在于火候,行話叫淬鋼火,就是在鐵器成型后趁熱放進在地上挖的水宕中蘸水冷卻。然后通過開刃細磨,一件耐用鋒利的刀具就產生了。 最早知道打鐵是唱歌。小孩跟著大人唱,其中有一句“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才能成功。”很雄壯的感覺。打鐵師傅的基本工具是鐵錘,鐵砧和火爐。打鐵的條件比較差,鐵砧安放在一根粗木樁上。火爐很小,沒有煙囪,只連著一個很大的木制風箱,火爐里燒的是麩碳,到了八九十年代才有燒煤的。把鐵坯也叫毛鐵(長方形)在爐上加熱,一個徒弟拉動風箱,爐火不止是燒得通紅,甚至可見藍火苗。毛鐵在爐上燒到桔黃色,師傅用一把長鐵鉗將坯料從爐中夾出,放在鐵砧上,一手持鉗夾住坯料,另一手持一短把小錘往坯料上打。一個徒弟用一長把的大錘,雙手握錘,重擊坯料。一小一大,交替錘打,在外人聽來就是叮當叮當響的節奏。師傅的小錘也叫點錘,他是給徒弟的大錘作向導。師傅的錘落在哪里,徒弟的下一錘就會大力地跟去。打鐵要趁熱,所以落錘比較快。打鐵的噪聲比較大,語言的交流就不太有效。因此,師徒們之間的交流就在鐵砧上。你來我往,錘起錘落。師傅既要決定打擊部位,還要負責翻動坯料,徒弟們只要賣力揮錘,跟上師傅的錘路就可以了。 毛鐵坯料的顏色從出爐時的桔黃變成紅色再變成暗紅色,就意味著溫度降低了,金屬的可塑性變差,需要再加熱。將鐵件再放到爐上,另一徒弟使勁拉動風箱。等到鐵件燒熱,再來一輪錘打。如此反復,直到農具形狀達到要求。然后是淬鋼火。鐵件燒到見紅,迅速地放入水中,淬硬。毫無疑問,打鐵是個力氣活。打鐵的人也就意味著很有力氣。早年間,我國的文藝作品中鐵匠通常都是正面人物或者是工人階級的代表。典型的鐵匠形象是黑紅的臉堂,粗壯的胳膊和滿是老繭的手。但并非個個體格魁梧,也有瘦形精干的。夏天的時候上身是光著脊梁,皮膚黝黑而發亮。身上并沒有多少汗水,大多被爐子的高溫蒸發了,或者在打鐵的時候揮灑而去。這就是鐵匠,一個有著技術又要靠健壯體魄干著繁重活兒的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