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9 10:46 編輯
彈棉花 “彈棉花”這門古老手藝似乎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這項傳統久遠的民間技藝仍存留于徐橋老一輩人頭腦中。 傳統的彈棉工具很簡單--一架攪棉機、一只木盤、一只木槌,一根牽紗篾、外加一把彈棉弓,就是全部行當。 加工好一條棉被,一般要經過多道工序。先是開棉,即是用機器將棉花或舊棉胎彈松,用一根細竹條慢慢卷成棉筒,然后將這些彈松的棉花均勻地平鋪在一張6.5尺×7.5尺的大案板上。隨后,彈匠從墻上取下彈棉最重要的工具--彈弓。在經過反復調試直至槌擊的“嘭嘭”聲正常之后,才可以正式彈棉。于是,他系一腰帶,左手持弓,右手持槌,擊打弓弦。只見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勻振動,棉絮飛花,音律動聽,富有節奏。 師傅背著彈弓,四方走動,連續敲擊,棉花哪里多哪里少、哪里厚哪里薄,他的彈弓就自然而然地伸向哪里,始終保持棉花分布均勻、平整、高低適中。 這樣,隨著彈匠游刃有余的槌落弦繃,歷經一個多小時的“嘭得嘭……嘭得嘭……”,只見那彈弓上的牛皮筋富有節奏地在棉花堆里上下翻飛,撕扯著平鋪在木板上那些成坨的棉花,就像花瓣一樣迅速舒展開來,使得松軟的棉絮在彈弓四周輕舞飛揚,使得原本已經硬邦邦的一床舊棉胎,在師傅的“彈奏”下,越來越潔白,越來越柔軟,越來越蓬松,最后簡直宛如一朵巨大的棉花糖,呈現在我的眼前。 此時此刻,那句流傳在民間的諺語: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就無疑成為象師傅這樣的“彈棉匠”們最好的勞動寫照、最妙的手藝詮釋、最佳的形象比喻。 休息片刻之后,開始給彈好的棉花“上線”了。師傅拿起一根兩米細長的牽線竹竿,與他心領神會的徒弟分站案板兩旁,互相拉線,配合默契。只見竹竿頂部勾著放在一邊的紗線在彈好的棉花上來回穿梭。那纖纖竹枝,顫顫點點,似蜻蜓在雪堆中點水飛舞;縱橫往來,輕盈自如,又似蜘蛛在白絮中織網羅云。此時,在眾人眼里,師傅不再是用木錘怒擊棉弓的勇夫,而是成了一個一手持線架一手持細枝翩翩翻飛的舞者精靈。 拉線,也是一道技術活。一般來說,每一面要上四道線,即兩道對角線、兩道縱橫線,外加蓋上一層薄薄的白色“網線”,做到經緯交織、錯落有致、均勻細密。這樣,就確保了棉絮既緊湊耐用又美觀好看。不一會兒,一面的拉線完好,棉胎就基本有了雛形。 接著,就是磨壓啦。師傅拿起一個象鍋蓋一樣大小的木制磨盤,先用手在棉胎上來回輕壓、碾磨,其動作十分嫻熟,宛如柔中帶剛、剛柔相濟。隨后,他又穩當當地站在磨盤上,把握好身體重心,左右搖動著身子,進行磨壓,并在上面逐步挪動磨盤,均勻有度。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按摩”,成形的棉胎算是大功告成。 接下來,將棉絮的另一面按照同樣的程序進行拉線、磨壓,最后扎好邊角。 就這樣,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層層拉線、一遍遍磨壓,仿佛就如魔術一般,將一堆棉花壓成了一條整整齊齊、潔白如雪、柔軟如綿的被褥。 由于彈棉這個手藝,既是累活,又是細活,程序多、環境差,看似簡單,卻挺費時,在不急不忙的情況下,一天能夠彈成一兩床。 可如今,“彈棉匠”這種地道的手藝傳承人也漸漸少了,因為工業化機器代替手工制作己成為趨勢,這一民間技藝終將被無情地擠出歷史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