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桿秤 “ 天地之間有桿秤,一秤稱平天下!”此比喻形象地道出了制稱用稱者的道德良心。桿秤作為日常用品曾經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但隨著社會進步,電子秤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圈,桿秤在慢慢消退,桿秤的制作技藝也面臨失傳。 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添加“福祿壽”三星,合為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并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因為計算復雜,20世紀50年代,國家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一改為10兩一斤。 做桿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堿水浸泡,打磨,釘秤花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做秤最難也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釘“秤花”。先在秤桿上從前端到末端劃一條直線。這條線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左手握緊秤桿,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短小畫筆,用兩指肚貼住秤桿外弧,順勢畫下,不偏不倚,一條直線呈現眼前。然后按計量部門規定標準,在直線上鉆小孔。鉆孔的手工鉆很精巧,最上端類似于陀螺的圓球體,積蓄慣性,中間一根軸心,軸心下端是鉆頭,兩翼用繩子連接,手握住兩翼中部上下拉動,帶動繩子繞轉。隨著陀螺的慣性鉆頭飛速旋轉,細小的孔就打好了。此活技術含量高,非一日之功。后來,很少人用這種傳統的手工鉆了,取而代之的是電鉆。盡管提高了效率,但少了手工的韻味了。在孔上插入細軟鉛絲,用釘秤特用的“快刀”割斷鉛絲,然后輕輕敲一下,便在秤桿上留下了“秤花”。此活全憑手藝,一氣呵成,有些作品甚至可稱藝術。之后,包銅皮。用紫銅片將秤的前端和末端包裹牢固,使其美觀耐用。而后,配制秤砣、秤鉤;秤砣、秤鉤一般均由計量部門定點工廠生產。不同規格的秤,需選用不同型號的砣與鉤。只有嚴格按照規格,制作出來的木桿秤才精準。桿秤匠對職業極為神圣虔誠,從不因操作失誤而讓秤短斤少兩。 桿秤在過去也是傳家寶之一,流傳在民間的每一桿秤都有不平凡的歷史。桿秤比起電子秤更具人情味,買賣中,只要一句“您看,秤高高的。”這生意就算做成了。用桿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我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中國人有一句俗話:“秤平心斗平沿”。每一次稱量,都是一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同于國外硬性原則下的精準計算,生意也就成為了硬邦邦的金錢往來。為了讓桿秤更能為兒孫傳承,民間還有定制“金絲秤、銀絲秤”的習慣。可見桿稱在民間的歷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解放后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徐橋鎮有2家制稱門店。由于電子稱的興起,這些門店生意冷落,關門,留給后人的只是無盡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