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石鼓歌_UW7kY 于 2017-4-6 14:26 編輯
裁縫,做衣服的手藝人。 裁縫的家當是針線,火炭烙鐵、熨斗,尺子、畫粉、縫紉機。 那個年月,飯都只能吃半飽,買布要憑票,請裁縫是不易的事。一家老小,誰做什么衣服,誰做幾件,要精打細算,一年能請一次裁縫就是奢侈。 記憶里,裁縫是男性,吃百家飯,張三家做完,李四家接去,縫紉機由主人家負責馱,裁縫只拿些小家當。 裁縫一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量體裁衣。這個時候是孩子們最快樂最幸福的時候,心里想象著布在裁縫手中變成衣服穿在身上美滋滋的神情。裁縫師傅自己動手量胸圍、袖長、褲長,徒弟認真記下,師傅將布鋪開,畫線,裁剪一氣呵成,剪刀在線上果斷前行,發出動聽的吱嘎聲,徒弟踩機子縫制,配合默契。 裁縫的功夫體現在針腳上。許多地方用不了機器,得用手工,縫扣眼、釘扣子,縫褲褊等這些細活都要一針一線去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眼力,雙手配合,嫻熟勻稱,有些針腳是隱藏的叫“偷針”,實效上既好看又耐用。按常理,針線活女人有優勢,但男裁縫做起來比女人更內行。 過去,在徐橋老街有名有姓的裁縫有楊、熊、陳三人,負責量衣裁剪,他們的子女有的繼承父業,做起針線活比誰都強。鄉下裁縫也是一樣,學徒工一般都是其子女。 裁縫制棉襖最難。難在既要里子又要面子,夾層里填棉絮,要均勻,更要分類對待,如兩腋下和袖口要相對薄,利于活動。走線恰當,不稀不密,稀了棉絮不穩定,密了不暖和。 “大人望插田,孩子望過年。”在那個年代,插田是為了填飽肚子,過年有新衣穿,有好吃的,有少得可憐的壓歲錢,有快樂。過年前,一家之主要盤算一年的收支狀況,無論怎么困難也要請裁縫到家為孩子們做些新衣過年。新的一年新的開始,新衣服穿出新神采,冬月做好的新衣舍不得穿,三十日晚上將新衣服疊整齊、放在被面上,大年初一很早起來穿上,那種滿足和得意全都寫在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