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莊重 于 2016-11-8 19:27 編輯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距離問題特別重要。
以前經常聽到一些話,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什么親密無間啊,什么他倆好得像一個人啊,什么共褲連襠啊,等等等等,其實,人與人之間相處,即使是好朋友相處也要有個度。孔夫子的《論語》就告訴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那么,怎樣的關系才能稱作適度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么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最佳狀態呢?讓我們看看一則名叫《豪豬的哲學》的寓言: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它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么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著熱氣,于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磨合以后,豪豬們才終于找到了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提前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所以,就是好朋友相處,也要講究一個度,讓彼此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 那么,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間、夫妻之間、戀人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嗎?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 看看夫妻之間,一個對另一個說:你看看,為了你,我把一切都舍棄了,所以你必須對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親也經常對孩子說,你看看,為了你,我把工作都辭了,把全身心血都傾注在你身上,你為什么還不按照我的意思做呢? 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一位英國的心理學博士在一本書的開頭說了一段非常好的話,讀來耐人尋味。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說,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