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莊重 于 2016-10-30 14:25 編輯
0.jpg (14.49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2016-10-30 14:20 上傳
話說某城市有一對名牌大學的老教授,經濟條件優越,兩個兒子一個留美一個留英,老兩口身體健康時今年去紐約,明年去倫敦。這樣的家庭外人看來是夠幸福的了。然而,“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這過日子的辛酸卻只有老教授兩口子自己知道了:平時還不覺得,逢年過節,隔壁鄰居家家都喜氣洋洋,迎來送往的,而老兩口的親人都遠在異國他鄉,兩位老人只好窩在家里冷雨敲窗、青燈對壁。但凡老人家有個三病兩痛的,請來的小保姆又做不好,他們就只好自己招呼自己了。兒子們唯一能做的是每逢圣誕節寄來一紙賀卡,聊表慰問。無獨有偶,在離老兩口公寓不到200米的胡同里也住著一對老年夫婦,老頭是蹬三輪車的車夫,在當地被稱為板爺。老伴是家庭婦女,老子兒子閨女都住一條胡同,兒子開了個單車修理行,閨女炸油條謀生。局外人看來,這樣的家庭各方面情況都不能和老教授家同日而語……
然而世事就是這樣令人不可思議,你別看板爺住的是平房,吃的是粗茶淡飯,但日子卻過得熱熱乎乎,一大早板爺就提著鳥籠哼著小曲去遛鳥,轉一圈回到家來,閨女送來了油條,兒子端來了豆漿,一家人樂樂呵呵吃早點,但凡老兩口有個頭疼腦熱的,閨女來了,兒子也來了,噓寒問暖,一家人有說有笑,自得其樂。 老教授和板爺的故事雖然有些戲劇性,但它卻詮釋了“幸福”的真正涵義。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是花費一輩子時間去追求幸福,這本是無可非議的,然而,生活卻告訴我們:平平淡淡才是真。幸福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在這個世界上,過自己喜歡過的日子,活自己喜歡的活法,就是幸福。習慣于無人欣賞,不把自己活給別人看,是人生的大徹大悟。 我無意與朋友們討論幸福這個話題,因為這個話題實在太大,也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道得明的。然而,幸福這個話題千百年來卻被千萬人所苦苦探索追尋。更有意思的是,幸福的故事還都沒有答案:君不見,富豪在席夢思床上輾轉難眠,乞丐卻在街頭睡得口流涎水。幸福在回望時又不斷變幻,一個昔日的憂傷可能是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幸福也可能正是明天的惆悵。不記得是哪位哲人曾經說過:幸福與生命的形式無關,在受難者眼里,平安是福,在病患者眼里,健康是福,在萬事順心者眼里,沒有幸福。幸福是誘餌,沒有得到的時候,它讓你魂牽夢縈,一旦得到,又讓你感到味同嚼蠟。 智慧的人發現這個道理后,把幸福定義為不斷追求,把不幸定義為享受和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