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笛聲悠
(散文)
作者:石鼓歌
故鄉是根,是你一生魂牽夢繞的家園。對故鄉的眷戀曰“鄉愁”。
說到鄉愁,歷代作家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最著名的當數唐代詩人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和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此兩首詩句將鄉愁的境界用簡潔明了,婦孺通曉,既瑯瑯上口又飽含詩情畫意的語言和盤托出,數千年來溫暖了多少飄泊異鄉的游子之心。北宋著名政治家、詞人范仲淹在詞作《蘇幕遮》
中對鄉愁的描述最為傳神“黯鄉魂,追思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高樓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此詞是對旅人鄉愁情懷最真實的展示,一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千古傳唱!
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將鄉愁比喻為“一枚枚飽含時代特征的郵票” ;“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此比喻道出了鄉愁的真諦!
在我眼里,故鄉固然是一輪姣潔的明月,是兒時的美夢,是靜夜的相思,是一支清遠悠長的笛聲,是“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輝”的一種對故鄉一一母親貼心的感悟。
忘不了,鄉愁是你的千般依戀化作內心的獨白,是你在異國他鄉悄然沉思,萬般景象迎面撲來的最溫馨入目的畫面。
忘不了,故鄉的藍天白云、山岡平原、森林竹海、奇花異草、田埂溝壑、湖泊河汊、古街村寨、茅舍牛欄......這一切都是家鄉的景象,最熟悉的風物。是赤腳奔跑,上樹捉蟬,下河游泳,撈魚捉鱉,割草放牛,切菜喂豬,挑水洗衣......等生活瑣碎,它夯實了你童年的記憶。
忘不了,百年古鎮一班生龍活虎的童年伙伴,在酷暑光膊赤腳頭頂久違清涼驟雨在熟悉潤滑的青石板上嬉戲追逐的歡樂情景;忘不了中秋節期間童時伙伴用磚頭瓦塊、松枝柏葉搭“寶塔”的開心場面;忘不了高高的馬頭墻托起兒時長大騰飛的夢想!
忘不了,童年時光往往是黎明時分最后一聲雞鳴驚醒你酣暢甜蜜的美夢,你騰身而起,伸伸懶腰,揉揉松醒的睡眼,腳踏草鞋快步到牛欄,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將牛牽到青草茂密開著野花的山坡、草地和田埂,那濕漉漉的露水將草鞋洇濕,你全然不顧。也許你還是個喜歡讀書的少年,忘不了捎帶上僅有的幾本連環畫重復飽覽,你哈哈嬉笑的聲音在山間空谷回蕩!
或許你也閃現過“騎牛吹橫笛,夕照背影歸”那鄉間最美的圖景,可惜無人欣賞拍照,不然那一刻即成永恒!
你呼吸著大自然的清新空氣在農村成長,你向往外面的世界。或許你曾站在山頂向遠方眺望,你思緒飛揚,幻想自己變成現代的小飛俠,越嶺跨江,帶著夢想飛向遠方!
也許你是一位從小就學會割草洗衣做飯的黃毛丫頭。你身上烙印著父母勤勞,忍辱負重的本性。你天姿聰穎,學習刻苦,一步一個腳印從鄉村邁進五光十色的都市;你目標明確,拼搏向上,實現了從打工妹到白領的轉變。或許你是一位創業的女老板,你將業務拓展到海外,并加入外藉。你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當你在國外坐著空客飛機臨近祖國上空感到莫名的激動,仿佛回到母親的懷抱。
你終于回到久別的故鄉。你頓覺時光倒流回到少女時代,故鄉山清水秀,純樸自然,鄉音濃郁,勾起你無限的情思!
你對自己青蔥歲月記憶猶新。作為少女的你習慣了山風夾雜著野花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當春天爛漫的映山紅開遍山岡,你采摘一束置放自己的床頭,那是你對美好生活的最自然的流露與向往。你習慣在河邊或水塘浣紗洗菜,當清澈平靜的河水象面明鏡倒映你俏麗的容顏,明眸善睞的你頓時羞紅了臉厐。
你每天要步行四五里或更遠的山路跟伙伴們去上學。放學歸來要忙著干完切豬菜,牽牛趕雞等零碎活兒。等家安靜下來你才能打開書本,在昏黃的煤油燈或豆油燈下自學,完成作業。
你回想此前的一切仿佛如在昨天。這段經歷對你的人生至關重要!你始終感恩故鄉,感謝父母!你知道沒有故鄉特殊環境的磨煉,你或許又是另一番模樣。
啊,故鄉一一那是我心中最美的圖畫;鄉愁一一那是我發自肺腑對“母親”熾熱的呼喚!
說千道萬,鄉愁是浪花,是明燈,是財富,是笛聲!
有詩為證:
明月朗朗照九州,
思鄉時時繞心頭。
游子奈何天涯遠,
喜聞故鄉笛聲悠。